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这样两件文物:一个绣着图案和文字的书包,一块邮寄这个书包的包袱皮。看似普通的物件背后,却深藏着一位革命母亲对幼子的深爱和挂念——这是1935年,一位共产党人在狱中寄给6岁儿子的。4年后,这位母亲在日军突袭中,为保护党内重要文件和公款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她就是王根英烈士。她一生饱经磨难,却始终不屈不挠,传奇般的经历被广泛传颂。



▲王根英像

人小志大 19岁时与英国老板“上桌”谈判

1906年,王根英生于上海郊区一个贫民家庭。全家十几口人靠租种地主田地过日子。后来父亲出走做了道士,母亲到纱厂做工,养活全家。

11岁时,王根英开启了童工之路。在怡和纱厂,王根英每天工作12至16个小时,得到的工钱只有二三角。为求生存,她经常带领小姐妹同工头、资本家斗。在斗争实践中,王根英深深感到文化的重要,她曾在自传中写道:“不识字,没文化是最苦了,但哪有机会读书呢?要读书就不能做工,也就不能生活。只好望书兴叹。”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了工友俱乐部和工人夜校,王根英立刻参加了夜校学习。她在这里不仅学文化,还学习政治。

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运动,王根英率领怡和纱厂7000多名工人参加了全市数十万人的罢工游行。在厂里她亲自同英国老板谈判,提出“承认工会的权力;增加工人的工资和改良工人的待遇;缩短劳动工时”等项要求。这时王根英19岁,她穿着女工的服装,坐在谈判桌前使英国老板吃了一惊。经过长期的罢工和几个回合的谈判,资本家被迫答应了工会提出的大部分要求。

10月,王根英成为了中共党员。

投身革命 与陈赓结成伉俪

1926年,上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全市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取得了胜利。但怡和纱厂的资本家异常顽固地坚持,开除以王根英为首的40名工人。王根英离开了纱厂,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

离开工厂后,王根英参加了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工人起义没过几天,蒋介石便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员、工人纠察队员惨遭杀害。根据党的指示,王根英转移到武汉。4月27日,王根英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王根英和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陈赓相识、相爱,不久结婚。

7月下旬,陈赓随周恩来乘船秘密赴江西参加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王根英则回上海从事中共中央的地下交通工作。

1928年4月,中央特科成立了情报科。陈赓自南昌起义后腿部负重伤,历险辗转也到了上海,此时伤已基本痊愈。中央决定陈赓化名“王庸”,出任情报科科长。考虑到当时工作环境异常艰难,为了让王根英和陈赓能更方便地开展工作,党组织特意安排二人住在一起,以家庭为掩护开展工作。

1931年4月,发生了顾顺章叛变投敌事件。顾顺章负责中央特科工作,同陈赓共事四年多,彼此情况十分熟悉。顾顺章叛变,严重地威胁着党中央及中央领导人和各级党组织的安全。在周恩来亲自指挥下,特科采取了紧急措施,一夜完成了党的领导机关的大转移,以最快的速度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将在上海的党中央一网打尽的阴谋。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陈赓与叛徒们进行了殊死较量,王根英也作出了贡献。

因叛徒出卖 在狱中度过4年时光

由于叛徒出卖,1933年12月,王根英在上海被捕,经受了威逼利诱严刑拷打的考验。1934年9月经上海公堂会审,王根英被关进了南京“老虎桥监狱”。这里还关押着曾和王根英一起工作过的帅孟奇、夏之栩等众多女共产党员。

王根英入狱后很快成为狱中对敌斗争的骨干,她们利用放风、倒马桶、洗衣服和洗碗等一切机会传递消息,研究对敌斗争策略。为了改善政治犯的待遇,她们进行了多次绝食斗争。坚持斗争使狱中生活得到改善,并赢得了学文化和家属探监送东西的自由。



▲王根英在狱中给其子亲手做的书包

王根英在狱中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刺绣技术。她亲手为儿子绣了一只书包留做纪念,这也成为她宝贵的遗物。

全国抗战爆发后,经党组织营救,王根英被释放出狱。

不顾安危 为保护公款挎包英勇牺牲

王根英出狱后,随同周恩来经西安于8月26日到达云阳八路军总政治部。在这里王根英见到了日夜思念的陈赓。陈赓在8月27日日记中写道:“昨日根英由西安到云阳总政治部,小平同志加菜为我们庆贺。我们竟夜之谈,彼此互诉离情,直达深夜,尚无疲意。根英在狱达四年,艰苦备尝,在敌威迫利诱下,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立场,不为动摇,使我对她更加敬佩。”

9月15日,王根英告别了陈赓,于次日步行去延安。离别时陈赓心潮起伏,王根英也流出了眼泪。

王根英到延安后先入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后到《新中华报》报社工作,1938年秋被调任一二九师供给部财经学校任教导员。财校学员是边行军,边上课。由于多年牢狱折磨,王根英身体很差,部队为她配备了一匹骡子,供她行军时骑,但王根英却一直让伤病员骑着。

1939年3月8日,王根英随师供给部驻在南宫县东南的前后王家庄,黎明前突然接到报告,有数百名日伪军向驻地奔袭而来。王根英不顾个人安危,先把骡子牵到卫生队去驮伤员,自己最后随警卫部队撤离村子。

当撤至村口时,王根英忽然发觉装有财校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这时敌人已经冲进村子,她却坚决返回村子去取。当部队派人接应她时,这位党的优秀女儿已壮烈牺牲在日军枪口下,挎包还被她紧紧抱着。王根英牺牲时年仅33岁。

奋战在太行山的陈赓听到噩耗悲痛至极,他在日记中只写下:“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并从此中断了一个多月他坚持多年的日记。他深情地悼念王根英,也挂念着他们留在上海的儿子。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才找到正在上海一家外商西餐馆当仆役的儿子陈知非,并把他接到身边。

家人后来给王根英迁坟,在搬遗骨的时候,陈知非的侄子在遗骨里找出两个弹头,一个是九二式重机枪弹的弹头,一个是三八式步枪弹的弹头。

2014年9月,王根英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光明日报、中国军网等

统筹:李秀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