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胡宗南带着他那20万的大军在解放战争中像是打了一场炮仗一样攻占了延安,那时候,谁不说这是一场壮观的胜利呢?但是,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尽,胡宗南的部队就在陕北那些山谷沟壑里像是掉进了泥潭,动弹不得。说来讽刺,20万大军竟然在不到两万的解放军面前节节败退,直到一年多后,解放军又把延安收回来了,那所谓的重点进攻也就成了笑话。

到底怎么回事呢?原因其实也不难找。

01

放弃延安,这事对很多人来说肯定是心里不是滋味,但毛主席那句话,简直太有范了:“咱们放弃延安,是为了拿延安换全中国。”这话直接就是英雄本色,意思就是,咱们不跟蒋介石那帮人玩占地盘的小游戏,咱们的目标是把对手的势力彻底磨光。



谁能想到,毛主席这话真的是看得远。解放军一撤出延安,没多久,在3月25日的青化砭就布了个大局,把蒋介石手下的第31旅给整整齐齐地一锅端了。一个小时四十七分钟的功夫,2900多人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连带旅长李纪云都没跑掉。这事那会儿,肯定让不少人振奋。



不过,话说回来,2900人对于蒋介石那支20多万的大军来说,确实是小巫见大巫。形势还是紧张的很,毛主席他们也清楚这点,3月29日中共中央就开了个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把中央机关分三路走。毛、周、任他们留在陕北,继续坐镇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带队往华北,那边的活儿还得干;叶剑英和杨尚昆则往晋绥解放区混,每个人都有重任在身。

02

4月份的时候,国民党军在陕北这片山头上简直就像是在耍猴戏,搞了个所谓的武装大游行,十几万人马弄得人困马乏,粮草都快吃光了。最后只好让整编第76师在延川、清涧那边驻守,整编第15师第135旅呆在瓦窑堡,然后主力部队4月5号就往蟠龙、青化砭那边撤了,想着找个地方休息补充一下。



但是,精彩的部分来了。6号的时候,整编第29军第12旅在永坪那里,解放军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600多人就这么灰飞烟灭了。国民党军觉得解放军主力似乎在蟠龙西北,于是急匆匆地调了8个旅的兵力,准备直接冲过去,搞个大围剿。还把整编第76师第72团拉到瓦窑堡,接替第135旅的防务,第135旅则准备往南,和主力会合,打算一举击败解放军。

解放军这边,聪明极了。他们用第1纵队两个旅做诱饵,吸引国民党军往蟠龙西北跑;自己的真正主力,也就是第2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4旅这四个旅,14号在子长县城西南的羊马河地区埋伏起来,把国民党军的第135旅一网打尽,4700多人就这么玩完了。



羊马河一役之后,解放军没在原地歇脚,而是悄无声息地移师到瓦窑堡附近休整。国民党军那边,还蒙在鼓里,以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主力还呆在绥德那边呢,于是26号又是大张旗鼓,调集整编第1、第29军共九个旅的兵力,分两路往绥德冲,还想让驻榆林的第22军南下,搞个南北夹击,想把解放军逼过黄河去。

03

这就是战争,有时候你以为抓住了胜利的尾巴,其实可能正是失败的开始。胡宗南在陕北的蟠龙,可谓是他的大后方,结果呢,因为一系列的误判和决策失误,兵力变得空虚得可怜,就剩下整编第1师第167旅(还少了一个团)和陕西保安第3总队这些力量守着。

解放军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的战略和战术都玩得飞起。他们用部分兵力假装主力,引胡宗南的主力往北走;同时,又组织力量威胁对方的侧后,这就是传说中的声东击西。真正的猛料是,他们集中了相当的兵力直接攻打蟠龙。而且,还有兵力在蟠龙南边和永坪东边准备,万一胡宗南的主力想回来救援,也得过不了他们这一关。



结果,5月2日,虽然胡宗南的主力好不容易占了绥德,但解放军突然对蟠龙发起攻击,经过两天的激战,直接就把蟠龙拿下了,守军6700多人成了战俘,还缴获了大量物资,这下解放军是真的发了一笔。

这短短50天内,解放军打了三仗,全赢了,歼敌约1.4万,这操作简直绝了。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成功,完全扭转了战局。

04

8月7日那天,蒋介石跑到延安,算是踩到了个尴尬的时刻。陕北的形势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越来越难堪了。蒋介石跑去看了毛主席以前住的窑洞,那里的朴素程度把他吓了一跳,门窗都没油漆,墙面斑驳,桌子坑坑洼洼的,院子里还摆着纺车。对于那个习惯了豪宅大院的蒋介石来说,这样的地方简直难以置信,毛主席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指挥战争的?



那时候,解放军可是劲头十足。7月31日,西北野战兵团扩编成西北野战军,兵力一下子膨胀到4.5万,实力大大增强。而就在蒋介石到延安的前一天,8月6日,西北野战军就对陕北的重镇榆林发起了进攻。紧接着,利用三个纵队的力量,在沙家店给国民党军来了个狠的,整编第36师一下子就丢了6000多人。这场战斗,不仅给胡宗南的队伍来了个重大打击,更是彻底颠覆了陕北的战局。

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策略完全失败,解放军开始反攻了。到了1948年4月22日,延安又回到了解放军的手里,这就意味着国民党军在陕北的彻底溃败。就这么一年时间,局面完全变了。

05

胡宗南指挥着25万大军,冲着陕北那片土地来了个重点进攻。刚开始还挺风光,连延安这中共的老巢都给占了。谁成想,这场戏越演越烂,最后被解放军那寥寥数万人的队伍给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丢了地也丢了面,真是没啥好说的了。



到了1950年5月,台湾那边的“监察院”有位委员叫李梦彪,联合其他45个人,觉得胡宗南这么搞是“贻误军国”,就提出了弹劾。这件事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陈诚,那时候的“行政院院长”,和胡宗南是有点儿矛盾的。他去问了蒋介石的意思,看蒋介石没啥动静,也就不想把事情搞大,怕别人说他是报私仇。于是,这弹劾案就被转到“国防部”去了。

胡宗南的朋友和部下没闲着,找了108个“立法委员”出面帮忙,想给胡宗南洗白。结果,这事儿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尽管胡宗南没被弹劾下台,但有些人还是觉得,胡宗南在西北的虽然胡宗南没被弹劾下台,但有些人对他在西北的表现实在看不过眼,说“志大才疏”可能还抬举他了,简直是能力不够用到了极点。还有些人胡思乱想,猜胡宗南是不是共产党的卧底。



拿青化砭那一战来说,解放军已经埋伏就绪,胡宗南的整编第31旅却是临时抱佛脚,最后一刻才被命令冲过去。31旅的副旅长周贵昌,他们还没到青化砭,路上就觉得不对劲,前面明显有埋伏,急忙给胡宗南发电报想绕道。结果胡宗南那边回电一顿训斥,非得让他们往前赶,结果整个旅就这么玩完了。

06

青化砭这一仗,本来能露出解放军大概藏身哪儿的尾巴,但胡宗南好像对这事兴趣不大,没向着解放军可能躲的东北方向进兵。反倒是找了个由头,说中共头头们要过黄河去了,让他自己的队伍往东一溜烟儿,先占了延长,再往北咔嚓到延川、清涧去了。这会儿,毛主席正带着中央机关往延安西北的瓦窑堡方向走。毛主席定的“行军计划”还挺轻松,一天走六十里,还规定了休息时间,听起来倒像是去郊游一样。等到胡宗南的队伍从清涧一路磨蹭到瓦窑堡,毛主席都已经离那儿七天了。



说到蟠龙这地方,对整个队伍来说可重要了,可胡宗南就派了个167旅的一个团和直属队去守着,把原本驻在那儿的七个半旅都调到北边的绥德去了。部队从蟠龙一走,两天后就发现解放军好几个旅的队伍正往蟠龙赶,他们感觉继续往绥德走可能不是什么聪明的主意,但胡宗南还是硬是让他们往绥德赶。结果五月二号到了绥德,那儿连解放军的鬼影都没看到。而同一天,解放军就开始往蟠龙那边发起攻击了。



蟠龙的守军167旅,几天前就发现解放军大队人马四处游荡,急匆匆地报告给胡宗南,说解放军主力很可能已经在蟠龙地区聚集,还可能打算围攻蟠龙。这消息本应该让人坐不住才对,但胡宗南却觉得167旅是在吓唬人,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07

那段时间,胡宗南的部队真是倒霉到家了。蟠龙这个地方一丢,里面堆的物资全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徐枕那连长的回忆里,描绘的场景真让人觉得凄凉:部队吃的靠天上掉下来的,穿的是冬天的衣服,夏天了还脱不了,因为新衣服都给解放军穿去了。士兵们没鞋穿,还得从死人身上扒布鞋穿,洗都洗不掉那股臭味。病了吃不上药,这日子,怎一个苦字了得。

这还不算,毛主席那边,虽然活动范围不大,就围着瓦窑堡这块不大的地方转悠,但胡宗南就是找不到人。毛主席在王家湾住了一百天,每天都在跟全国各地联系,胡宗南却像是瞎了眼一样,什么也发现不了。



更别说宜川战役了,解放军包围宜川,胡宗南非得让整编第29军走洛宜公路去增援,结果刘戡一看,前面明明就有埋伏,想先解决伏兵再说,这建议被胡宗南一口回绝。刘戡那时候的心情,可以想象得到,无奈到了极点,只能带着部队往口袋里钻。结果,整编第29军三万人在瓦子街被团团包围,全军覆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