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钓鱼,谁还没见过那河边一溜折叠凳和钓竿,老头子一坐一天,仿佛世界都静止了,这画面本来是专属退休大爷的,但现在在不少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年轻人也开始扎堆钓鱼,你说新不新鲜,5月20日,卢克文的那条热帖直接点名——原来这些年,农村小镇的年轻人从打牌转去钓鱼,风气大变,背后其实藏着不小的社会密码,这事一度在评论区里炸了锅,大家都在问,这转变到底好不好,能不能持久
先说冷知识,其实钓鱼这玩意儿,门槛真不高,别看有些人装备讲究得跟开盲盒似的,普通人一根竿子一包饵,河边随便找个地儿,甩一天线也花不了几个钱,这就是最大优势,便宜、健康、还能打发时间,拿来跟打牌比,简直是降维打击,毕竟打牌从来不是“低成本游戏,输了钱事小,毁了家庭的例子大家都听过,所以说,钓鱼火起来,绝非偶然,卢克文的中年亲戚说得直白:年轻人现在愿意钓鱼,不光是消遣,还是主动避坑,谁家不怕打牌打出事啊
但问题也来了,钓鱼到底能火多久,真能成为年轻人标配吗,这里得泼点冷水,钓鱼其实是个“耐心局,头几天新鲜,三个月能坚持下来的没几个,别看现在河边人多,等风头过了,剩下的还是那批“真爱粉,这跟健身房年卡买了三天打卡,后面就成了“捐款,道理差不多,钓鱼看着佛系,实则考验耐性,能把时间熬下去的才有资格在圈子里混
再说娱乐方式的变迁,卢克文晒过一张表,三年前和现在的主流娱乐方式对比,钓鱼人数没怎么变,算是小众里的稳定派,反倒是那些花钱多的娱乐方式——唱K、泡网吧、下馆子——都在慢慢缩水,疫情、经济压力、消费降级,这些词听起来挺大,但落到个人,就是“我有空但没钱,那怎么办,能白嫖的娱乐方式自然成了香饽饽,钓鱼正好踩在这个点上,既不烧钱,也不掉档次,关键还能发朋友圈,晒晒渔获,刷点存在感
不过也别把钓鱼神化了,说白了,它跟打牌、聚会、刷短视频一样,是一种“消磨而非“创造,短期能让人静心、远离是非,但长久下去,还是填补生活空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青年就业和出路本来就有限,钓鱼火了,顶多算是大家有了新的“集体刷副本的理由,不能指望它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换句话说,钓鱼能让人远离烂牌桌,但不能让人真正自我成长,能钓出“陶渊明毕竟太少
舆论视角看,这波钓鱼热还真不是偶然,别忘了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什么“钓鱼佬日常“一手拉杆一手泡面,再加点慢动作剪辑,直接拿捏住年轻人对“慢生活的向往,这跟前几年“露营热有点像,大家都在找一种能晒圈又不太烧钱的生活方式,钓鱼正好踩中这波流量密码,所以河边多了年轻人,也多了拍视频的
但真要说钓鱼能成为社会稳定剂,还是有点夸张,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漂浮的浮漂里找到安慰,更多人是刷完一波钓鱼视频、过把瘾就走,热度过去,留在河边的,还是那批资深老钓友,年轻人要是找不到更好的出路,迟早还得回到“无聊循环里,这才是最扎心的现实
说到底,钓鱼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变成主流,是大环境下的无奈选择,也是一种合理的自我调节,至少比以前打牌闹事好太多,至于能不能持续火下去,还得看年轻人有多少耐性、现实压力能不能缓解,娱乐方式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最后,这波钓鱼风潮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的流行,确实反映出一代人对“低成本、低风险消遣的集体选择,也许下一个风口就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谁又能说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