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皇帝的命运如同迷雾中的幻影,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一场权力的漩涡,而他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更是成为了千古未解之谜。
纯孝皇孙,初登大位
公元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被扶正,他也因而成为朱元璋的长孙。
朱允炆从小便聪颖好学,而且非常孝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因外出视察奔波,返回南京后不久便生病,朱允炆侍候在旁,昼夜不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病死,此年朱允炆未满十五岁,他居丧如成人一般,因过于悲伤而身体消瘦。明太祖朱元璋见状安慰道:“你真是纯孝啊,但你难道就不顾念我吗?”同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标在世时,朱元璋让朱标代为审阅奏章,由于朱标性情仁厚,在刑罚上多有宽大减免之处。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又让朱允炆来做这件事,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也以宽大为怀。他还曾向朱元璋申请在仔细研究礼教经典的基础上,参照历朝历代的刑律,修改了洪武朝律法中七十三条过于严苛的条文,天下人对此歌功颂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为建文元年。即位后不久,朱允炆便接连推行宽仁政策。他改变了朱元璋“躬览庶政”,一切包办的做法,放权于朝臣,扩大大臣们的权力,试图改变太祖朝重武轻文的官僚体制,使建文时期的政治空气大为宽松。终建文四年,大臣们都再没感受到朱元璋那种“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高压政治环境。朱允炆提高士大夫地位的举措,得到了知识阶层的衷心拥戴。
对于百姓,朱允炆也主张与民生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他下诏减免了部分军户的军役,北部边境地区的卫所军户,全家都服役的可以减免一人;全天下的卫所里,有家中只剩自己一人还在服役的,可以从军户转为民户。同年十二月,他还减免了全国来年一半的田租,并于建文元年(1399年)下诏,改变洪武年间对江浙地区的歧视性政策,取消苏州、松江人不得在户部为官的限制条款,调整了对江浙的惩罚性税收政策。
削藩之策,祸起萧墙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持和巩固一人一姓之天下苦心经营,然而他在集权过程中,却为明帝国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大封诸子。尽管明朝的封藩与以往不尽相同,“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但诸王的依旧地位优渥。在洪武年间,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这九大塞王,由于领兵驻守边塞,都有“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规模的“护卫甲士”,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也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更有甚者,朱元璋还在《皇明祖训》中,给了诸王“清君侧”的特权。尽管朱元璋也规定必需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但这一设计实际上给后来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对抗朱允炆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平遥训导叶伯巨就曾上书极论“分封太侈”之害,但朱元璋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叶伯巨还因此被关入刑部大牢,最终死于狱中。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围绕皇位问题展开的矛盾斗争更是日益尖锐起来。他曾对藩王权力过大深感忧虑,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同黄子澄等人就此问题多有商讨。此外,在同朱元璋的一次谈话中朱允炆问道:“边境不安宁,有诸位藩王负责抵御边患,倘若这些藩王造成了动乱,谁能抵御他们呢?”面对这个问题,朱元璋沉默许久后,反问朱允炆打算如何处置,朱允炆答:“以恩德怀柔他们,以礼制制约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夺他们的封地,还不行就废掉这个藩王本人,再不行就发兵征讨。”对此,朱元璋也表示赞同。
朱允炆即位后,先是借起草与颁布朱元璋遗诏之便下令,不准诸王进京参加葬礼,只让他们在封国内哭祭。然后又让各藩国的文武官吏,除护卫官军外都听从朝廷的节制,不久后又开始推动削藩政策。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当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先从他们下手出师有名,所以应当先削夺与燕王同母的周王朱橚,这样便相当于剪除了朱棣的手足羽翼,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朝廷以周王朱橚有罪为由,将其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此后,朱允炆针对其他藩王的行动也没有停止,在一个月时间里,先后将代王朱桂幽禁在大同、逼迫湘王朱柏自焚而死、软禁齐王朱榑于金陵。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炆将岷王朱楩废为庶人、流放漳州。这一连串的举动,让朱棣感到愈发危险。
靖难之役,兵戎相见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1370年5月,洪武帝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那时的燕王只有10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京就国。到了这时,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徐达(1332—1385年)对他的教导更有效,因为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达的长女。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他的功绩赢得了他父亲的好评,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烦恼,因为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当1392年洪武帝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显然是异常失望的。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多次鼓动和劝说下,决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在幕后出谋划策。朱棣依照姚广孝的谋划,一边做军事准备一边争取时间。在军事准备方面,朱棣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队伍,并以勾逃军为名,网罗异人术士,姚广孝则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苑练兵,在地下铸造兵器。为了争取时间,朱棣装疯卖傻。然而,同年七月,朱棣装疯被朝廷发现,朱允炆下令逮捕燕王朱棣,面对如此险境,朱棣决定公开反叛,杀死前来执行逮捕任务的士兵,并迅速控制北平城。
当消息传到南京时,朱允炆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带领30万大军伐燕,从此,双方便开始了一场历时4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战争初期,燕军只占据北平一隅之地,无法与朝廷抗恒,朱棣用突袭的方式,在半个月时间里,吸纳和扫平了北平周边的全部朝廷势力,燕军兵力增至数万。同年8月,耿炳文遭到了朱棣的夜袭,后因部将张保叛变而大败。耿炳文战败后,朱允炆采纳黄子澄的意见,启用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为大将军,调兵五十万伐燕。
同年九月,朱棣率师前往永平解围,命朱高炽固守北平抵挡李景隆50万大军的进攻。同年10月,永平之围被朱棣解决,随后带领军队直奔大宁,四日后燕军到达大宁城下,朱棣进城与宁王相见,用金钱和土地的方士,成功收买了宁王的部下以及朵颜三卫,朱棣的军事实力愈发壮大。与此同时,朱高炽以万人之军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围攻,成功保住了北平城。李景隆见士气低落,带领大军退守到郑村坝。同年11月,郑村坝之战爆发,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李景隆的50万大军,此战中,朱棣率领燕军连破七营,俘虏斩杀数万人,李景隆率部逃往德州。郑村坝之战,是朱棣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这一战,使朱棣终于在战场上争得了一点主动,摆脱了挨打的局面。
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再次发兵,以六十万大军讨伐朱棣,双方在白沟河展开激战,此战以李景隆大败而逃,燕王朱棣取得胜利而告终。从此之后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同年5月,李景隆败逃之后,朱棣开始围攻济南,但济南在铁铉和盛庸的坚守下一直无法攻克,朱棣只能接受姚广孝的建议退兵返回北平。同年9月,建文帝撤免了李景隆的大将军职务,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替李景隆统兵。同年12月,朱棣率领燕军从通州南下,盛庸在东昌与燕军决战,此战中,朱棣中了盛庸的诱敌深入之策,陷入重围,幸被其次子朱高煦所救,才得以脱险,但大将张玉却战死阵中。随后,平安又引军前来与盛庸会合,朱棣只好撤军返回北平。
公元1401年2月,朱棣在姚广孝的支持下,又一次出兵南下,双方于夹河展开大战。在战斗中,朱允炆下达对朱棣的保护令,不准官兵杀死朱棣,各营将士在战场上看到朱棣时,谁也不敢下令射箭攻击他。同年三月,盛庸与朱棣在夹河交战,当两军相持不下时,忽然东北风骤起,燕军借风势猛攻盛庸部,南军大败而去。由于南军损失惨重,建文帝不得不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二人的官职,向朱棣展示停战的诚意,自此,靖难之役进入了战略僵持期。在靖难之中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因兵力不足,无法巩固并扩张胜利,往往放弃新取之地,此时的朱棣,仅据有永平、大宁、保定之地。
同年12月,朱棣收到京师空虚的线报,决定不再与盛庸等人纠缠,直接率军南下,将战略目标从一城一地的争夺,转为长驱直入。对于朱棣的转变,朱允炆君臣则反应迟缓。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攻破沛县后进逼徐州,徐州守将坚守不出,于是朱棣直奔宿州而去。同年4月,由于燕军一路南下,平安带兵来追,双方在灵璧附近展开交战,在这次交战中,燕军生擒了陈晖和平安等三十七员敌将,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马匹二万余,史称灵璧之战。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同年五月,朱棣进取扬州,直逼京师南京,战争的天平开始倾向于朱棣一方。
当扬州沦陷的消息传至南京时,朱允炆颁布了勤王诏书,下令天下文武大臣进京勤王,与此同时,派朱元璋的侄女庆成郡主出使,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结果被朱棣拒绝。同年6月8日,朱棣在浦子口战胜盛庸后,开始渡江,此时,燕军距离京师南京已仅有三十公里,得知消息的朱允炆在朝堂上失声痛哭无计可施。同年6月13日,朱棣率军抵达京师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朱棣进入京师南京。
皇宫大火,下落成谜
当朱棣的军队涌入南京城时,皇宫中燃起了熊熊大火。朱棣派人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然而只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难以辨认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自焚而死,朱棣后来在废墟中发现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安葬,但未明确记载陵墓位置。然而,这种说法缺乏确凿证据,后世学者怀疑此说法真实性,认为可能是朱棣为巩固政权编造的。
也有传言称,朱允炆在城破时通过密道逃脱,并剃发为僧,隐姓埋名。传说他逃亡至云南、贵州、福建等地,甚至晚年回到京城,被明英宗接纳,但此说缺乏实证。《明史·姚广孝传》等记载,朱棣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和胡濙(寻访仙人张三丰)暗中搜寻朱允炆下落,暗示其可能未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乘船出海,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有传言称,郑和下西洋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尽管这一说法缺乏直接证据,但也为建文帝的命运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多年以后,在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该古城堡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石头垒成的堡垒周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疑为建文帝避难行宫。后经部分文物和史学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建文帝极有可能避难新田,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认为“建文帝踪迹永州(新田)说出来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国多处出现的建文帝‘下落说’中,有的是传说,有的只有族谱,而只有新田县有相关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关于建文下落的一种很重要的说法”。该说主要的证据有龙池寺遗址碑刻记载“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梅木塘碑刻记载“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誓词惟皇上御极之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职司阴鉴”等;大观堡遗址;其他文物如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史氏族谱》记载等。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也都有记载。据2010年12月7日,余杭县史志办张炳林先生从上海图书馆发现《东明寺志》,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东明寺志叙”五个大字。《东明寺志》(三卷)清释湛潜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由此可见,朱允炆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不是空穴来风,是确有其人其事。当年众僧们皆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志中还特地将“应能问道老佛”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置,仅次于东明禅寺的开法祖师慧旵,明白无疑确定了东明禅寺与朱允炆之间的密切。其中还披露了二个重要信息:所谓“静室”一是当年东明寺开法禅师慧旵禅师的闭关之处,二是朱允炆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的居所,这是初闻。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朱允炆亲手植之桂花,经过日寇焚烧,仅剩树干。但大难不死,第二年又绽新枝,现枝高叶茂,秋季花开,香溢四野,且金银双色各半,传为奇谈佳话。
也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同”、“方豪上”、“都俞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历史意义与启示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命运的谜团,更是明朝初期政治变革和权力斗争的缩影。他在位期间推行的“建文新政”,试图以仁政矫正祖父朱元璋的“猛政”,宽刑狱、减赋税、兴文教,废除洪武朝部分严苛律法,减轻江南重赋,重用方孝孺等儒臣,展现出一位年轻帝王的治国善意。然而,他在削藩问题上暴露出政治经验的匮乏,采纳黄子澄建议强行削藩,却因策略冒进、用人不当(如任命李景隆为帅)、优柔寡断(下旨“毋杀叔父”),激起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反叛,最终导致了皇位的更迭。
靖难之役的胜利,使朱棣登上了皇位,开启了永乐盛世。朱棣在位期间,施行了一系列治世措施,在经济方面,以“斯民小康”为致治纲领,与民休养、鼓励农事生产,迁徙安置大量流民、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在政治方面,继续推行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大兴科举儒道,初步形成了文官执政的内阁制度;在文化方面,编成了集成古今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外交方面,积极与东南亚及中亚各国展开交往,形成了良好朝贡关系,宦官郑和先后多次远航西洋,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与世界多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民族关系方面,明朝与西域诸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交往,安抚蒙古、女真、西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各部,使得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建立京卫,朱棣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以保证边境安宁,又平定属国安南作乱,使其成为当时明朝的行省之一。
朱允炆的失败,既是个人能力的局限,也是传统文官政治在缺乏武力支撑下的必然结果。他若生于太平盛世或能成仁君,却在明初权力博弈的激流中,成为了理想主义的悲情注脚。这也提醒后人,在进行政治改革和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制定合理的策略,同时要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而他的下落之谜,也激发了后人的无限猜想,成为了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让人们不断地去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真相。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皇帝的命运如同迷雾中的幻影,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一场权力的漩涡,而他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更是成为了千古未解之谜。
纯孝皇孙,初登大位
公元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被扶正,他也因而成为朱元璋的长孙。
朱允炆从小便聪颖好学,而且非常孝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因外出视察奔波,返回南京后不久便生病,朱允炆侍候在旁,昼夜不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病死,此年朱允炆未满十五岁,他居丧如成人一般,因过于悲伤而身体消瘦。明太祖朱元璋见状安慰道:“你真是纯孝啊,但你难道就不顾念我吗?”同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标在世时,朱元璋让朱标代为审阅奏章,由于朱标性情仁厚,在刑罚上多有宽大减免之处。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又让朱允炆来做这件事,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也以宽大为怀。他还曾向朱元璋申请在仔细研究礼教经典的基础上,参照历朝历代的刑律,修改了洪武朝律法中七十三条过于严苛的条文,天下人对此歌功颂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为建文元年。即位后不久,朱允炆便接连推行宽仁政策。他改变了朱元璋“躬览庶政”,一切包办的做法,放权于朝臣,扩大大臣们的权力,试图改变太祖朝重武轻文的官僚体制,使建文时期的政治空气大为宽松。终建文四年,大臣们都再没感受到朱元璋那种“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高压政治环境。朱允炆提高士大夫地位的举措,得到了知识阶层的衷心拥戴。
对于百姓,朱允炆也主张与民生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他下诏减免了部分军户的军役,北部边境地区的卫所军户,全家都服役的可以减免一人;全天下的卫所里,有家中只剩自己一人还在服役的,可以从军户转为民户。同年十二月,他还减免了全国来年一半的田租,并于建文元年(1399年)下诏,改变洪武年间对江浙地区的歧视性政策,取消苏州、松江人不得在户部为官的限制条款,调整了对江浙的惩罚性税收政策。
削藩之策,祸起萧墙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持和巩固一人一姓之天下苦心经营,然而他在集权过程中,却为明帝国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大封诸子。尽管明朝的封藩与以往不尽相同,“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但诸王的依旧地位优渥。在洪武年间,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这九大塞王,由于领兵驻守边塞,都有“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规模的“护卫甲士”,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也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更有甚者,朱元璋还在《皇明祖训》中,给了诸王“清君侧”的特权。尽管朱元璋也规定必需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但这一设计实际上给后来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对抗朱允炆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平遥训导叶伯巨就曾上书极论“分封太侈”之害,但朱元璋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叶伯巨还因此被关入刑部大牢,最终死于狱中。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围绕皇位问题展开的矛盾斗争更是日益尖锐起来。他曾对藩王权力过大深感忧虑,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同黄子澄等人就此问题多有商讨。此外,在同朱元璋的一次谈话中朱允炆问道:“边境不安宁,有诸位藩王负责抵御边患,倘若这些藩王造成了动乱,谁能抵御他们呢?”面对这个问题,朱元璋沉默许久后,反问朱允炆打算如何处置,朱允炆答:“以恩德怀柔他们,以礼制制约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夺他们的封地,还不行就废掉这个藩王本人,再不行就发兵征讨。”对此,朱元璋也表示赞同。
朱允炆即位后,先是借起草与颁布朱元璋遗诏之便下令,不准诸王进京参加葬礼,只让他们在封国内哭祭。然后又让各藩国的文武官吏,除护卫官军外都听从朝廷的节制,不久后又开始推动削藩政策。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当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先从他们下手出师有名,所以应当先削夺与燕王同母的周王朱橚,这样便相当于剪除了朱棣的手足羽翼,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朝廷以周王朱橚有罪为由,将其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此后,朱允炆针对其他藩王的行动也没有停止,在一个月时间里,先后将代王朱桂幽禁在大同、逼迫湘王朱柏自焚而死、软禁齐王朱榑于金陵。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炆将岷王朱楩废为庶人、流放漳州。这一连串的举动,让朱棣感到愈发危险。
靖难之役,兵戎相见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1370年5月,洪武帝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那时的燕王只有10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京就国。到了这时,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徐达(1332—1385年)对他的教导更有效,因为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达的长女。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他的功绩赢得了他父亲的好评,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烦恼,因为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当1392年洪武帝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显然是异常失望的。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多次鼓动和劝说下,决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在幕后出谋划策。朱棣依照姚广孝的谋划,一边做军事准备一边争取时间。在军事准备方面,朱棣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队伍,并以勾逃军为名,网罗异人术士,姚广孝则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苑练兵,在地下铸造兵器。为了争取时间,朱棣装疯卖傻。然而,同年七月,朱棣装疯被朝廷发现,朱允炆下令逮捕燕王朱棣,面对如此险境,朱棣决定公开反叛,杀死前来执行逮捕任务的士兵,并迅速控制北平城。
当消息传到南京时,朱允炆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带领30万大军伐燕,从此,双方便开始了一场历时4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战争初期,燕军只占据北平一隅之地,无法与朝廷抗恒,朱棣用突袭的方式,在半个月时间里,吸纳和扫平了北平周边的全部朝廷势力,燕军兵力增至数万。同年8月,耿炳文遭到了朱棣的夜袭,后因部将张保叛变而大败。耿炳文战败后,朱允炆采纳黄子澄的意见,启用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为大将军,调兵五十万伐燕。
同年九月,朱棣率师前往永平解围,命朱高炽固守北平抵挡李景隆50万大军的进攻。同年10月,永平之围被朱棣解决,随后带领军队直奔大宁,四日后燕军到达大宁城下,朱棣进城与宁王相见,用金钱和土地的方士,成功收买了宁王的部下以及朵颜三卫,朱棣的军事实力愈发壮大。与此同时,朱高炽以万人之军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围攻,成功保住了北平城。李景隆见士气低落,带领大军退守到郑村坝。同年11月,郑村坝之战爆发,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李景隆的50万大军,此战中,朱棣率领燕军连破七营,俘虏斩杀数万人,李景隆率部逃往德州。郑村坝之战,是朱棣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这一战,使朱棣终于在战场上争得了一点主动,摆脱了挨打的局面。
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再次发兵,以六十万大军讨伐朱棣,双方在白沟河展开激战,此战以李景隆大败而逃,燕王朱棣取得胜利而告终。从此之后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同年5月,李景隆败逃之后,朱棣开始围攻济南,但济南在铁铉和盛庸的坚守下一直无法攻克,朱棣只能接受姚广孝的建议退兵返回北平。同年9月,建文帝撤免了李景隆的大将军职务,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替李景隆统兵。同年12月,朱棣率领燕军从通州南下,盛庸在东昌与燕军决战,此战中,朱棣中了盛庸的诱敌深入之策,陷入重围,幸被其次子朱高煦所救,才得以脱险,但大将张玉却战死阵中。随后,平安又引军前来与盛庸会合,朱棣只好撤军返回北平。
公元1401年2月,朱棣在姚广孝的支持下,又一次出兵南下,双方于夹河展开大战。在战斗中,朱允炆下达对朱棣的保护令,不准官兵杀死朱棣,各营将士在战场上看到朱棣时,谁也不敢下令射箭攻击他。同年三月,盛庸与朱棣在夹河交战,当两军相持不下时,忽然东北风骤起,燕军借风势猛攻盛庸部,南军大败而去。由于南军损失惨重,建文帝不得不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二人的官职,向朱棣展示停战的诚意,自此,靖难之役进入了战略僵持期。在靖难之中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因兵力不足,无法巩固并扩张胜利,往往放弃新取之地,此时的朱棣,仅据有永平、大宁、保定之地。
同年12月,朱棣收到京师空虚的线报,决定不再与盛庸等人纠缠,直接率军南下,将战略目标从一城一地的争夺,转为长驱直入。对于朱棣的转变,朱允炆君臣则反应迟缓。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攻破沛县后进逼徐州,徐州守将坚守不出,于是朱棣直奔宿州而去。同年4月,由于燕军一路南下,平安带兵来追,双方在灵璧附近展开交战,在这次交战中,燕军生擒了陈晖和平安等三十七员敌将,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马匹二万余,史称灵璧之战。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同年五月,朱棣进取扬州,直逼京师南京,战争的天平开始倾向于朱棣一方。
当扬州沦陷的消息传至南京时,朱允炆颁布了勤王诏书,下令天下文武大臣进京勤王,与此同时,派朱元璋的侄女庆成郡主出使,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结果被朱棣拒绝。同年6月8日,朱棣在浦子口战胜盛庸后,开始渡江,此时,燕军距离京师南京已仅有三十公里,得知消息的朱允炆在朝堂上失声痛哭无计可施。同年6月13日,朱棣率军抵达京师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朱棣进入京师南京。
皇宫大火,下落成谜
当朱棣的军队涌入南京城时,皇宫中燃起了熊熊大火。朱棣派人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然而只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难以辨认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自焚而死,朱棣后来在废墟中发现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安葬,但未明确记载陵墓位置。然而,这种说法缺乏确凿证据,后世学者怀疑此说法真实性,认为可能是朱棣为巩固政权编造的。
也有传言称,朱允炆在城破时通过密道逃脱,并剃发为僧,隐姓埋名。传说他逃亡至云南、贵州、福建等地,甚至晚年回到京城,被明英宗接纳,但此说缺乏实证。《明史·姚广孝传》等记载,朱棣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和胡濙(寻访仙人张三丰)暗中搜寻朱允炆下落,暗示其可能未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乘船出海,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有传言称,郑和下西洋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尽管这一说法缺乏直接证据,但也为建文帝的命运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多年以后,在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该古城堡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石头垒成的堡垒周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疑为建文帝避难行宫。后经部分文物和史学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建文帝极有可能避难新田,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认为“建文帝踪迹永州(新田)说出来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国多处出现的建文帝‘下落说’中,有的是传说,有的只有族谱,而只有新田县有相关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关于建文下落的一种很重要的说法”。该说主要的证据有龙池寺遗址碑刻记载“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梅木塘碑刻记载“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誓词惟皇上御极之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职司阴鉴”等;大观堡遗址;其他文物如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史氏族谱》记载等。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也都有记载。据2010年12月7日,余杭县史志办张炳林先生从上海图书馆发现《东明寺志》,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东明寺志叙”五个大字。《东明寺志》(三卷)清释湛潜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由此可见,朱允炆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不是空穴来风,是确有其人其事。当年众僧们皆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志中还特地将“应能问道老佛”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置,仅次于东明禅寺的开法祖师慧旵,明白无疑确定了东明禅寺与朱允炆之间的密切。其中还披露了二个重要信息:所谓“静室”一是当年东明寺开法禅师慧旵禅师的闭关之处,二是朱允炆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的居所,这是初闻。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朱允炆亲手植之桂花,经过日寇焚烧,仅剩树干。但大难不死,第二年又绽新枝,现枝高叶茂,秋季花开,香溢四野,且金银双色各半,传为奇谈佳话。
也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同”、“方豪上”、“都俞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历史意义与启示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命运的谜团,更是明朝初期政治变革和权力斗争的缩影。他在位期间推行的“建文新政”,试图以仁政矫正祖父朱元璋的“猛政”,宽刑狱、减赋税、兴文教,废除洪武朝部分严苛律法,减轻江南重赋,重用方孝孺等儒臣,展现出一位年轻帝王的治国善意。然而,他在削藩问题上暴露出政治经验的匮乏,采纳黄子澄建议强行削藩,却因策略冒进、用人不当(如任命李景隆为帅)、优柔寡断(下旨“毋杀叔父”),激起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反叛,最终导致了皇位的更迭。
靖难之役的胜利,使朱棣登上了皇位,开启了永乐盛世。朱棣在位期间,施行了一系列治世措施,在经济方面,以“斯民小康”为致治纲领,与民休养、鼓励农事生产,迁徙安置大量流民、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在政治方面,继续推行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大兴科举儒道,初步形成了文官执政的内阁制度;在文化方面,编成了集成古今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外交方面,积极与东南亚及中亚各国展开交往,形成了良好朝贡关系,宦官郑和先后多次远航西洋,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与世界多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民族关系方面,明朝与西域诸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交往,安抚蒙古、女真、西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各部,使得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建立京卫,朱棣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以保证边境安宁,又平定属国安南作乱,使其成为当时明朝的行省之一。
朱允炆的失败,既是个人能力的局限,也是传统文官政治在缺乏武力支撑下的必然结果。他若生于太平盛世或能成仁君,却在明初权力博弈的激流中,成为了理想主义的悲情注脚。这也提醒后人,在进行政治改革和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制定合理的策略,同时要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而他的下落之谜,也激发了后人的无限猜想,成为了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让人们不断地去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