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日,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海地、圣卢西亚等台湾“邦交国”代表高调出席,中方承诺支持拉美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台外事部门对此罕见未作强硬回应。

这一幕折射出台湾地区“外交空间”的加速萎缩。目前台当局仅剩12个“邦交国”,其中海地、圣卢西亚仍与台湾保持所谓“邦交关系”,但两国代表此次不仅出席中拉论坛,更被安排在前排显眼位置。中方在会上明确表态,支持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包括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



中国台湾(资料图)

数据显示,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在2023年已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是2000年的40多倍。其中,巴西对中国大豆出口养活了约30万农户,智利车厘子在中国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正在重塑拉美国家的外交选择。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投资建设的秘鲁钱凯港将成为南太平洋沿岸重要枢纽,预计年吞吐量达150万标准箱。尼加拉瓜运河项目带动该国GDP增长3个百分点,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让"中国方案"在拉美地区获得广泛认同。

中国对拉美的吸引力远超台湾的“金元外交”。以尼加拉瓜为例,该国2017年与中国复交后,双边贸易额迅速突破10亿美元,运河项目带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洪都拉斯去年与台湾“断交”后,随即获得中方5亿美元光伏电站投资,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的夜间供电时间延长三小时。类似案例让更多拉美国家开始权衡利弊。



中国台湾(资料图)

台当局的“撒钱外交”正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台湾“外交机密预算”被削减三分之一,资金短缺导致外事活动捉襟见肘。相比之下,中国大陆与拉美贸易额已突破5000亿美元,钱凯港、新能源合作等大型项目持续落地。中方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更是长期发展方案,而台湾能给的只有短期援助。

对比之下,台湾地区的"外交"空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目前其所谓"邦交国"仅剩12个,创下历史新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邦交国"中已有多个表现出转向迹象。巴拉圭农业团体持续施压政府与中国建交,海地灾后重建亟需外部援助,圣卢西亚则对发展旅游业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

台湾地区外事部门此次异常沉默的反应背后,反映的是其外交资源的捉襟见肘。2024年,台当局"外交机密预算"遭大幅削减34%,多个驻外机构被迫缩减规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陆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制,为拉美国家提供了超过600亿美元的发展融资。

美国因素在这场博弈中同样值得玩味。虽然海地传统上被视为美国"后院",但美方近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华贸易战上。数据显示,美国对拉美投资在2023年同比下降12%,而中国同期投资增长8%。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为中国拓展与拉美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台湾(资料图)

台当局的沉默暴露其外交困境。过去八年,民进党当局频繁上演“救火式外交”,但面对海地、圣卢西亚的“转向”信号,此次却未敢强硬发声。分析认为,台湾“邦交国”已进入“清零倒计时”,下一个可能“跳船”的或是图瓦卢。

中国大陆对台"外交突围"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策略。通过经贸合作先行,逐步深化与台"邦交国"的各领域联系。洪都拉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国去年与台湾"断交"后,立即获得中方5亿美元光伏电站投资,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的夜间供电时间因此延长3小时。

这种策略正在产生连锁反应。在加勒比地区,圣卢西亚旅游业界多次公开呼吁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在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国内关于外交转向的讨论日益升温。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坦言,当前是"外交工作最艰难的时期"。

中拉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拉美日益提升的影响力,更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广泛认同。当中国大陆能够提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全方位合作时,台湾地区仅靠"金元外交"维系的关系显得愈发脆弱。

这场没有硝烟的外交博弈仍在继续。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台湾地区的所谓"国际空间"必将进一步萎缩。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两岸统一的大势同样不可逆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