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取得工作成效,但是在体制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多方协同育人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各级各类学校应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全面推进。

  强化党建引领,一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政治属性是教育的“三大属性”之一,党建引领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治保障。首先,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建立定期研讨机制,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体系,探索建立跨学段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席研讨制度。例如,高校与中小学结对联建,合作开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学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思政微课。其次,注重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统筹各学段课程内容,将思政课理论教学、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标准,明确不同知识梯度,强化衔接。再次,完善一体化评价激励机制,建立涵盖课程效果、学生评价、社会影响的多维评价指标,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与学校评优、教师考核挂钩,形成“以评促建”的绩效评价机制。

  强化引培结合,一体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探索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互聘制度,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授课,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到大学进修学习,协同开展课题研究。其次,助力思政课教师成长。每年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强化教学的规范性;抓好思政课教师的国情研修、理论研究;选派骨干教师跨学段助讲、授课;鼓励学科带头人参与政策咨询;创建覆盖大中小学的集体备课云平台,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竞赛。再次,激发思政课教师潜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思政课教师厚植教育情怀;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序列,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改课题;将思政课教师参与一体化建设成果纳入评优条件,构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

  强化融合衔接,一体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强化核心课程标准化建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小学侧重道德情感培育,中学强化价值认同,大学深化理论思维培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其次,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在上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同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再次,用好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开发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项目,建立“思政微课”“身边案例”等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大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习情况监测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强化家校社协同,一体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

  首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亲子红色研学”增强家长的思政素养和协同育人意识,组建大中小学生“红色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邀请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组建“校外导师团”,联合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立思政实践基地,联合地方媒体录制思政节目、开设思政专栏,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探索建立“思政育人共同体”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过程性记录+多元化评价”制度,实现家校社数据互联互通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整记录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政教育数据。再次,立足地方、学校实际,将红色阵地、红色资源转化为“新时代变革实践”等校本教材,鼓励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大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基地;基金资助: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生态育人理念浸润式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KT2024399])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06版

作者:陈胜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