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海文化广场,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5位获奖演员将在“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晚会”正式揭晓。

5月18日,最后一部梅花奖终评剧目——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亮相上音歌剧院。散场后,观众久久不愿散去。与此同时,观众自发投票评选“谁能摘梅”,分享演员互动小视频。梅花奖设立42年来,第一次落地上海,观众报之以最大热情。

一位演员、一个剧种,被越来越多人看见,才有无限未来。

观众们各出奇招追演员

5月8日,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为梅花奖终评开启大幕。剧组见面会上,戏迷潘月斌拿着“祖传”1970年版《智取威虎山》唱片请主演蓝天签名。


5月7日,戏迷潘月斌拿着“祖传”1970年版《智取威虎山》唱片请主演蓝天签名。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潘月斌的家在黑龙江虎林,“虎林离《智取威虎山》里的林海雪原非常近,杨子荣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代人努力工作、热爱生活,为后辈树立精神榜样。”8日在上海大剧院看完《智取威虎山》,潘月斌赞不绝口,“太棒了,音效尤其好,演员像在我耳边唱。”

观众的赞扬,离不开年过七旬的《智取威虎山》导演朱伟刚保驾护航。在上海大剧院调音,他时而站在侧台、前排听一听,又去后排再听一听,“需要考虑空场与全场都是观众的不同,务求最佳效果。”


观众们在散场后等待蓝天 诸葛漪摄

5月11日上海歌舞团《朱鹮》谢幕后,百感交集的主演朱洁静拉住搭档王佳俊,与另一组《朱鹮》主演紧紧拥抱,“我不自信时,佳俊总说,他的使命就是要托住我。我的小鹮鹮们给我很多力量。上海歌舞团,真好!”当天21:40,观众们在东方艺术中心演职员出入口排起十多米长队,里三层外三层,等候朱洁静、王佳俊。他们俩小跑着与所有前排观众一一击掌。


观众等候朱洁静、王佳俊 诸葛漪摄



朱洁静在张园起舞,为梅花奖预热。 赖鑫琳摄

全团托举,打造精品剧目,催生一流演员,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众又反哺演员成长,助力剧种发展。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感慨,“京剧的产生除了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更多是因为有这么多喜欢它的人,才让这门代表中国人精神、中国人文化、中国人美学追求的艺术流传至今,流传更远。”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陈丽俐来上海评梅。该院党总支副书记严立新没想到上海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婺剧,“演员返场演唱后,已经卸妆了,观众仍不愿走,过了15分钟还在喊返场,于是演员又到台上唱了第二次。”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赵五娘》主演黄瑞妮从舞者转为戏曲演员,“戏迷特别可爱,会用各种方式鼓励我们”。院长侯艳补充:“到哪里演,观众追到哪里,黄瑞妮和搭档都收到鲜花和奶茶,喜欢他们的观众朋友都是一些年轻的孩子。”


黄瑞妮在《赵五娘》

这一代演员有个性也有特色

“本科生不鲜见,研究生也正常,这一代演员有高学历,有宽阔的视野,有个性也有特色。”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参评剧目《信仰》导演李杰说,“我相信任何一个奖项,除了个人能量,绝对离不开团队的支撑,离不开老师们的扶持、培养以及创作人员的合力打造。”



王越在《铡判官》

国家京剧院演员王越排练梅花奖终评剧目《铡判官》恰逢剧院院庆。他10天演了7场戏,白天继续排《铡判官》,“乐队老师们专门找我,说咱们不用单位派时间,响排完能不能坐下,再仔细地研磨唱腔,做得更好。”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孙娜的折子戏专场获得全场一致好评。眼尖的观众发现,她的助演团队中有上一届梅花奖榜首演员郝士超。


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孙娜的折子戏专场

5月17日,北方昆曲剧院演员袁国良《烂柯山》落幕,一个生日蛋糕被送上舞台,大家一起为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庆祝82岁生日。《烂柯山》是袁国良跟随计镇华学的第一出戏,尽管过了很久,袁国良仍能清晰记起,“计老师不苟言笑,教戏非常认真。他说我嗓子挺好,长得也挺帅,但是味道不够,要加强。一个出场,我练了一下午,回家后继续一遍遍练。”5月17日,袁国良在上海再演老师代表作冲击梅花奖,全场掌声和喝彩,对台下观众席里的计镇华而言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袁国良在《烂柯山》

福建京剧院演员李哲的艺术之路从上海起步,1992年他考入上海戏校时只有11岁。转眼33年,上海资深戏迷看着李哲长大。“在上海冲梅,像半个主场。”梅花奖终评日程紧凑,李哲的折子戏专场被安排在工作日下午。剧组见面会上,戏迷当场向福建京剧院院长孙劲梅建议,“能不能再来一次上海,把时间定在周末?”孙劲梅不假思索地答应,“明年让李哲还有整个院团来上海演几场,就找晚上,找周末。”

“上海观众太热情了,他们的热情让我信心满满。我觉得曲剧应该早点来上海。”《信仰》主演李晶花第二次来上海宛平剧院。2023年,她凭借《鲁镇》在宛平剧院角逐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得新人主角奖。

第31届白玉兰新人配角奖得主尹春媛带着柳子戏折子戏专场“冲梅”,“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把剧场艺术搬到夜市、景区。”90后的尹春媛翻唱过《孤勇者》《神女劈观》,曾在胡彦斌济南演唱会与之合作,“有不少人因此走进剧院,我还会做更多跨界尝试。”


尹春媛在柳子戏折子戏专场

今年入围梅花奖终评的90后演员共有5位,是2015年奖项改革以来最多的一届。另有7名演员从中国剧协往届主办、承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艺苑撷英”“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表演人才培训班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终评。



梁静在《精卫填海》

从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得主到冲击大梅花,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蒲剧演员梁静的《精卫填海》让上海观众惊艳。“前辈在辉煌时必须看到下一步,让青年演员成长起来。我们的剧院培养人才10年一个小轮回,20年一个大轮回。以梁静为首,一批青年演员成长起来,他们大部分人都获过小梅花。”梁静的老师、原临汾蒲剧院院长任跟心获过两次梅花奖,1983年获第一届梅花奖时只有20岁,“梅花奖是伴我一路成长的路标,要做名副其实的梅花奖演员。”

梅花奖的“第一次”在上海发生

今年梅花奖优化戏剧生态,入围终评的剧种不仅有全国性或省级大剧种,还包含柳子戏、台州乱弹等稀有剧种,台州乱弹首次入围终评。梅花奖还首次开辟民营剧团申报通道,让民营戏剧力量参与梅花奖有了制度保障,民营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成功入围本届终评。

“梅花奖终评名单一出炉,我少说也接到四五十个电话,好多民营剧团团长说,今天是鲍陈热,下一届梅花奖终评可能是某某某。”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团长尚文波不得不严格限制终评演出现场花篮数量,“上百家同行想送祝贺花篮,我说送祝福就行,不然场地真的招架不住。”



鲍陈热在台州乱弹折子戏专场

看完鲍陈热折子戏专场中放映的纪录影像,上海观众直呼“励志”“可以拍电影”。台州乱弹曾停演近30年,2005年台州乱弹剧团诞生,参加央视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10年3月21日,剧团在转场途中发生严重车祸,41人中19人重伤。鲍陈热因此在工作QQ群写道,“此生我演戏就演台州乱弹”。经历27天复排后,剧团在原定转场演出地温岭复出。谢幕后,全团演员抱头痛哭近50分钟。79岁的剧团老艺人朱冬康也伴着鲍陈热来上海,他参与编曲、唱腔设计,“经历了车祸磨难,我很高兴看到剧团目前状况,无憾!”

本届梅花奖鼓励未获过奖的地域演员参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秦剧团李敏首次进入终评。在全国各大剧团中,或许只有新疆剧团需要大费周折坐飞机去基层演出,“我们去南疆下乡,是为数不多坐飞机往返的惠民演出。”在露天演出场地,李敏看到秦剧团同事给小朋友化戏妆,“让他第一次接触戏曲,就产生很好的印象。”李敏曾在边境线为守卫边疆的战士演出,“路上到处插着五星红旗,每一处荒凉的戈壁滩,都有人在守护着我们的国土。”


李敏在终评剧目《焚香记》

“梅花奖是戏剧人的梦想,这次新疆离梦想很近了。”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表示,“李敏出征,集合乌鲁木齐所有艺术院团的力量。我们的乐队得到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支持,为了在类似宛平剧院的剧场彩排,乌鲁木齐京剧团把他们的场地让出来,给我们使用。”

在舞台之外开眼界

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为本届梅花奖艺术导赏收官,他对后辈演员、舞台艺术爱好者们说,“京剧行当有一句特别好的话‘不怕手艺差,就怕眼界穷’,没有见过好东西,真的不知道怎么努力。一生中要有眼福、耳福,要有感应这个世界的福气。上海请来最好的剧团、最好的演出,咱们得看,得比较,眼界要开。”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为本届梅花奖艺术导赏收官

梅花奖给了观众大开眼界的机会,剧团来到上海,参与梅花奖终评,角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也带来各地文旅特色项目。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周帆主演湘剧《夫人如见》亮相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剧场前厅,长沙市文旅部门带来美国网红“甲亢哥”长沙之行打卡的同款文艺表演和非遗,包括别开生面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婉转动听的琵琶弹奏《十面埋伏》。长沙非遗传承人展出一幅幅匠心独运的湘绣、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纸。长沙还展示精美的景点海报,推广“湘沪携手·畅游长沙”主题线路和“美丽中国行·入境游沪湘”主题线路,其中有上海城隍庙到湖南米粉街、五一商圈的火宫殿、文和友、冰火楼小馆等路线。互动抽奖环节向上海市民送出长沙日历、零食很大、铜官窑冰箱贴等文旅礼品,并有酱板鸭、茶颜悦色零食、墨茉点心局点心供大家品味。





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变身长沙文旅推介会

山西临汾眉户剧演员、梅花奖得主潘国梁来上海,为同为临汾演员的梁静打气鼓劲,同时不忘推广临汾:“临汾有洪洞大槐树、尧庙、陶寺遗址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晋国博物馆,还有国家级文保单位隰县小西天,因游戏《黑神话:悟空》而爆火。临汾有句口号‘所有的旅游是出发,到临汾是回家’。”

尚文波欢迎观众们去台州,“我们台州有270多种小吃,台州美食、海鲜还有新荣记在全国非常出名,有机会到台州看台州乱弹,买吉利汽车。”

国家话剧院演员秦海璐以《四世同堂》在上海角逐梅花奖,国家话剧院同日在演艺大世界官宣,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7月启动,助力上海这座亚洲演艺之都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京沪两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通与互融。7月17日,秦海璐将带着《四世同堂》再回上海,为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开幕。


秦海璐在《四世同堂》

演出季深度联动2025黄浦文旅“促消费”活动,串联周边商圈与地标景点,打造文旅商一体化体验。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未来几年,国话·上海演出季会持续举办,这是我们的决心,也是和上海的约定。国话还计划与上海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打造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四季,期待青年导演们的参与,也期待更多戏剧观众支持青年创作群体。”

原标题:《“梅花”首次绽放在上海,如何让更多人看见?》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赖鑫琳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