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从上任以来就妄图以不断加税来扳倒中国,然而在几轮加税过后,美国渐渐的有些扛不住了,这不,特朗普刚从中东讨饭回来就表示:非常乐意和中国领导人展开会晤。
四天过去了,我国外交部一直是“已读不回”的态度,这就让特朗普感到十分不爽了,自己都主动示好了,结果中国还不领情?必须报复!继续加税!
但特朗普巡视一圈,发现能加的税都加过了,于是,特朗普把手底下的人召集起来商议后发现,貌似可以对中国的港口起重机加税,毕竟中国长期包揽着美国港口起重机的大单。
那么,为什么我国不愿意和特朗普展开对话呢?特朗普又会对中国的哪些制造业进行加税呢?
事情的开端是,特朗普在结束中东行程后公开表示“当然希望并且愿意访问中国”,但中方却始终没有给出回应,一连几天都没有任何表态。
眼见中方无动于衷,特朗普干脆“翻脸”,开始搞起了自己最擅长的事:加税,于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5月19日展开了一场听证会,会议只有两个议题,但都剑指中国:
第一,拟对中国制造的岸桥(STS)起重机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第二,拟对集装箱、底盘及底盘零部件等货物装卸设备征收20%至100%的关税。
别看就两条,分量可不轻,因为这些设备,特别是STS起重机,在美国港口运转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美国有多少港口在用中国制造的起重机?超过80%。主要供应商正是中国振华重工,而全球范围内,能制造此类高端起重机的公司,除了中国之外就只有三家:日本的三井、欧洲的科尼和利勃海尔,这三家的产能加起来,连美国一个大港的年需求都撑不住。
美国港务局协会(AAPA)对此急了,他们的CEO加里·戴维斯在听证会上直言,美国本土已经几十年没造过STS起重机了,别说短期内自给自足,就算是靠盟友代工,也得等上好几年。
更有意思的是,休斯顿港的CEO查理·詹金斯在听证会上举了个很“现实主义”的例子,他说,他们已经跟中方签了采购合同,订了八台STS起重机,预计2026年春季交货。
而这些订单是在2024年7月就敲定的,也就是在关税政策宣布之前,可如果新政策实施,税率叠加计算,最后可能面对高达270%的综合税负。
所以,不只是港务局协会在抗议,美国航运商会(CSA)也加入了“反对阵营”,他们指出,这种对运输设备的打击和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磋商完全背道而驰。
一边跟人谈关税减免,一边又拿运输工具开刀,这种操作看上去像是在谈判,实际就是“边打边骂边要好处”,逻辑之混乱,简直就是特朗普的左右脑在互搏。
当然,如果以为特朗普会到此为止,那还真低估了他们的想象力,早在4月17日,美国政府就祭出一招“收费新政”。
准备对所有由中国建造、拥有或运营的船只征收港口服务费,按照船只的净吨位、集装箱数量甚至运载车辆的数量来计算。
最多每个集装箱收250美元,最少的起步也有每吨50美元,还设定了逐年上涨机制,到2028年都不会停止,乍看是个“合理收费”,实则是一种变相关税。
而这笔钱,最后会由谁来买单?自然是那些依赖中国产船运货的美国企业,他们不是不想支持“美国制造”,关键是“美国不制造”。
美方在造船业这块早就丧失了竞争力,连美国自己的研究机构都承认,美国造船业被过度保护,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断线”,如今再想重启,既没基础,也没人愿意掏这份冤枉钱。
更荒诞的是,美方不仅要对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加税,还想让本土企业接手制造任务,问题是,美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建造这种大型港机设备的能力。
不少美国行业代表干脆在听证会上放话:这是在“搞自杀式贸易政策”,港口效率一瘫,美国整个出口系统都将遭殃。
如果特朗普妄图加点关税可以逼迫中国让步,那前提是他得有替代方案,现在是中国有货,美国没门路,然后美国还要涨税,这跟“吃不上饭还要砸锅”有什么区别?
中国外交部也不急,简单一句回应就把美国的逻辑拆了个干净,美方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中国,不仅缺乏事实基础,也缺乏经济常识。
中国造船、制造起重机能做到全球领先,那是靠技术、市场和稳定的供应链,不是靠补贴和讹诈,如果特朗普硬要自说自话地加码,结果只会把自己绕进死胡同。
彭博社也看不过去了,直言这波收费计划和关税堪比“双重征税”,不仅会推高全球运输成本,还会让本就紧张的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想靠这些操作来“复兴美国制造”?可能最后连仓库都运不出去货。
从“求见被晾”到“怒而加税”,特朗普的这波操作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型反击”,说是打击中国,其实更像是惩罚美国自己。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特朗普拟对中国起重机加征100%关税,美国业内反对:美国这行上世纪80年代就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