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暖暖。
最近,表妹突然找我咨询买房的事。
我很开心,以为她准备买房结婚,结果她说:“才不是,要是结婚还得自己买房,那还不如不结!”
01
她要掏空积蓄,为弟弟买房
表妹高高瘦瘦的,除了有点黑,总体长相还是挺不错的。她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做销售,收入不菲。
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只要愿意,找对象并不难。
可她已经35岁了,连个男朋友都没有。
问她为什么不找个男友结婚,她总说“找不到合适的”,问得多了,甚至干脆表示“不想嫁人了”。
我虽然不赞同,但也不好过多干预,而且她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我对她了解也不多。
我问她:“不结婚怎么忽然打算买房?”
她说:“就是手上有点闲钱,趁现在房价低迷,在市区买一套房子放着,将来也有个退路。”
我觉得她这个想法也挺好。
可她话锋一转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你也知道,我弟没个正经工作,老家学校也撤了,侄子侄女马上要上学,靠他在市区买房,那就是做梦。为了两个孩子有个学位,我这个做姑姑的,也得尽力不是!”
“反正买个房子供着,给他们住,留个房间给我就成。节假日回市区也比较方便。”
表妹是我婆婆亲妹妹的女儿,我便把这个事情讲给婆婆听。
婆婆听后,却极其不赞同:“不结婚、没自己的孩子,对侄子侄女再好,他们将来能给她养老?做梦!”
“再好,也就是过年过节,回家看看你,给个一两百,就很好了。”
“万一遇上个没良心的,一旦结婚生子,别说钱了,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婆婆的话,话糙理不糙。
我忍不住思考:表妹不结婚,把所有积蓄和希望都押在弟弟一家身上,真的靠谱吗?
02
对侄子掏心掏肺,结果一场空
其实,也不怪婆婆反感,因为她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婆婆有四个妹妹,一个弟弟,作为长姐,她从小最疼最小的弟弟,成家后甚至把弟弟的孩子,当亲生的养。
侄子侄女小时候,寒暑假都住我们家,婆婆好吃好喝供着,临走还给零花钱。
可后来他们工作了、除了逢年过节偶尔露个脸,几乎没什么来往,更别提给钱孝敬。
前几年,她侄子结婚后,侄媳妇快生时,嫌老家医疗条件差,夫妻俩直接住进我们家大半个月。
小夫妻俩硬是一分伙食费没给,平时,随便逛,也不会买点菜或水果零食之类的,唯一一次“表示”就是买了个西瓜。
后来孩子出生,婆婆还炖好鸡汤送去医院。
可这份付出,换来了什么?
婆婆60岁了,还每天早出晚归去上班。赚几个钱容易吗?可他侄子,别说让她给几百块孝顺下了,大半个月白吃白喝,连一分伙食费都没有给。
仿佛,他们在亲姑家吃喝都是理所应当的。
经历了这些,婆婆早已认清了现实,看透了人情淡漠。所以,她对表妹的行为,很不支持,但是她也不好说什么。
血缘亲情固然深厚,但人性现实。
你对别人孩子再好,他们终究有自己的父母要顾。指望侄子侄女养老?大概率是自我感动。
03
不结婚可以,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牌
其实,表妹不是第一次为弟弟付出了。
三年前,老家盖房子,弟弟一分钱拿不出,她直接掏空积蓄支援。
平时侄子侄女的衣服、学费,几乎都是她包办。如今又打算买房给弟弟一家住,只要求“留个房间给自己”。
这种“扶弟魔”式付出,看似伟大,实则危险——因为她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万一弟弟一家住进去后,房子成了他们的“家”,而她自己反倒成了“借住”的亲戚!
人性经不起考验,亲情在利益面前也可能变味。
我其实也不支持她的做法。她哪怕让弟弟供一半也好,白得的东西,大多人都不会珍惜。
以前我还未结婚时,也侄子侄女超级好,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想着他们,他们对我的依赖,甚至超过他们的妈妈。
但,自从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照顾他们,只是偶尔买衣服什么的也会想着他们。
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对我这个姑姑,竟生疏到只是偶尔见面时的一句客气的“姑姑”而已,每每想起小时候,我都很难接受,怎么就这么生疏了呢!
所以,女人可以顾家,也可以不结婚,但不能毫无底线地牺牲自己。
弟弟的人生该他自己负责,而不是靠姐姐不断填坑。谁知道,等将来她老了,弟弟一家会怎样对她呢!
04
“结婚要自己买房的话,还不如不结。”
表妹这话看似清醒,实则矛盾——她不愿在婚姻里吃亏,却在亲情里不断退让。
不结婚当然可以,但要有独自生活的底气。买房没问题,产权必须清晰,别让亲人钻空子。帮衬家人可以,但别掏空积蓄,养老钱要留够。
感情可以付出,但别指望回报,人性经不起考验。
女人无论婚否,经济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别把未来寄托在他人身上,哪怕是亲人。
女人这一生,可以相信亲情,但别考验人性;可以付出真心,但别赌上未来。你的善良,总要带点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