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6日至5月20日,特朗普一直高调喊话,说自己"随时可以直飞北京",想和中国谈贸易、聊外交。但中方这边,一直没给出明确回应。这种"已读不回"的态度,其实传递了一个很清晰的信号:中美高层互动,不是靠喊话就能促成的,得看实际行动。
1. 特朗普的"访华秀",为何中方不接招?
要知道,高层见面,可不是朋友聚餐,打个电话就能约。按照外交惯例,高层访问需要提前沟通议题、协调立场、做好各种准备。但特朗普这次的表态,更像是即兴发挥,既没有前期铺垫,也没有实质内容。
而更关键的是,中美关系不是靠一次会面就能解决的。过去几年,美国一边说要对话,一边又对中国企业实施各种制裁,这种"说一套做一套",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诚意。所以,中方这次选择"冷处理",就是要告诉美方:想谈可以,但得按规矩来,不能光靠嘴皮子功夫。
2. 美国对华为态度发生微妙变化,释放什么信号
而更有趣的是,就在特朗普喊话访华后不久,美国商务部悄悄调整了对华为芯片的禁令措辞。要知道在5月12日,美方还在强硬表态:全球任何地方用华为昇腾芯片都违法! 一周后,美方措辞突然软化,改成"提醒业界注意使用华为芯片的风险"。
虽然这还是在打压华为,但语气明显没那么强硬了。这说明什么?美国发现,靠强硬封锁已经不太管用了。这几年,华为的芯片技术突飞猛进,昇腾AI芯片、麒麟处理器都已经能自主生产,美国想靠"断供"卡脖子,效果越来越有限。甚至可以说,美国的打压反而逼着中国加速突破技术瓶颈。现在,美国不得不调整策略,从"全面封杀"变成"风险警告",其实就是承认:硬来不行,得换个方式。
3.中方的态度:要谈可以,但得有诚意
对于美国的这些变化,中方看得很清楚。商务部发言人直接点破:"美方调整措辞,但本质没变,依然是单边霸凌行为。"换句话说,美国如果真想改善关系,光改几个措辞是不够的,得拿出实际行动,比如取消不合理的对华关税、停止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等等。如果只是嘴上说说,背后继续搞小动作,那谈再多也没用。
4. 中美关系的未来: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从这次外交博弈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掌握着更大的主动权。美国想谈,我们欢迎,但前提是平等、相互尊重;美国想施压,我们也不怕,因为中国的科技、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接下来,特朗普可能还会继续放话,甚至炒作"访华"话题,但中方不会轻易被带节奏。中国的发展,不会由别人决定。中美可以合作,但合作的基础是诚意,而不是单方面的政治表演。总之,中国不着急,也不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