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在刚刚结束的新品发布会上,INAIR 正式推出了全新一代 AI 空间计算机 —— INAIR 2 Elite Suite 全能套装,没有厚重的头戴,也不强调完全沉浸的未来幻想,而是最大限度实现了我们对空间计算设备的想象,在一副眼镜中实现了打破物理与数字世界之间的屏障。

演示中,这台被称为「AI 空间计算机」的设备通过一副眼镜、一块主机、一套交互键盘,将传统的多任务办公体验,以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搬进了眼前的数字空间中。



图/ INAIR

与此同时,苹果 Vision Air 的细节也在逐渐清晰:这是一款价格腰斩的轻量级 Vision Pro,同样运行 visionOS,但更轻、更小、更便宜。它的诞生信号很明确——苹果并不打算让空间计算只是开发者的玩具,而是下一代大众计算平台的入口。

两个时间点,两个产品,看似没有交集。但在 Vision Pro 开售一年多后,行业对「Spatial Computer(空间计算机)」的理解也在逐渐分化——它到底应该先是一台沉浸式头显?一个随身的增强助手?还是要像笔记本一样可以办公的生产力工具?

空间计算,正在以不同的产品路线走向大众的想象。而今天,我们已经能清晰看到三条主流路线的雏形:

- 由苹果 Vision Pro 代表的沉浸式一体机路线:在头戴式形态基础上,借助 VST(视频透传)用数字世界拟真物理世界,强调交互革新;
- 由 INAIR AI 空间计算机代表的轻量多屏办公路线:追求在便携中最大限度保留 AR 沉浸感,主打效率提升与 AI 协同;
- 由魅族 StarV Air2 代表的超轻日用 AI 助手路线:仅保留基础的显示能力,核心以佩戴舒适性和语音视觉 AI 助手为主。

三条路线,三种定义空间计算机的方式。这不仅是产品路线的区别,还关乎空间计算是否能真正走进主流消费市场,能否在千元到万元的价格区间里找到合理落点,甚至决定了「空间计算」是否会像「移动计算」那样,在未来十年迅速成为所有人生活、工作离不开的一部分。

不只是眼镜,更是一台可以戴上的电脑

不同于其他两种路线,在 INAIR AI 空间计算机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务实、也更具备真实生产力的空间计算路径:不是颠覆一切的重新定义,而是围绕「可用、好用、便携」逐步搭建出一个从 AR 硬件、AI 能力到操作系统都能落地的新平台。

和过去那些强调「黑科技」的 XR 设备不同,INAIR 2 Elite Suite 全能套装更接近一款打磨成熟、可以交付的完整方案。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副轻量化 INAIR Glass 眼镜、一台 INAIR Pod 主机,一套 Touchboard 空间交互键盘,以及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的可充电收纳包,随身携带,一插即用。



图/ INAIR

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为之。INAIR 的产品设计逻辑,就是把「空间计算机」做成一种能够替代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力工具。它的主战场,不在游戏娱乐或极致沉浸,而是在会议室、高铁座位、机场候机厅,甚至是写字楼楼下的咖啡店。

相比一体式头显路线,分体式架构换来了舒适度、便携性与续航能力的全面提升。INAIR Glass 仅 77 克,佩戴感受接近普通眼镜,同时依托外接主机 Pod 提供算力支持,既避免了头戴过热、压迫的问题,也让显示与计算分离的架构更具扩展性——比如连接手机、PC、投屏切换等都可通过 Pod 实现。

而为其量身打造的空间操作系统 INAIR OS,也在 INAIR AI 空间计算机中全面升级,支持多窗口、多应用并行运行,还内置了 AI 助手系统,支持 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可以通过 AI 语音交互处理文档、翻译内容甚至执行操作。



图/ INAIR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对「多屏协同」与「隐私办公」的理解。INAIR AI 空间计算机不仅能扩展 PC 的多屏显示,还可通过电致变色镜片和逆声场技术,确保他人看不清内容、听不到声音——这让它在「公共场合私密办公」这一需求上找到了独特优势,也侧面验证了一个事实:

空间计算不一定要变成科幻式的头显,它也可以是一台为现代办公场景定制的超级屏幕 + AI 助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选择也体现出 INAIR 并没有拘泥于观影、游戏等娱乐场景,而是摆脱之前 AR 眼镜的路径依赖,通过对办公人群需求的理解、对真实场景的建模以及 AI 功能的本地化融合,已经初步实现了空间计算机从「酷」到「用」的迭代。

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这可能也是更接近大众能负担得起、愿意用得上的空间计算设备——真正属于今天的空间计算机形态。不是未来的幻想,而是现在的工具。

用计算构建「虚实」,只是代价太过「沉重」

如果说 INAIR 是把空间计算机做成一台「能戴着走的笔记本电脑」,那么苹果 Vision Pro 代表的路线,则是构建了一个全数字世界,将用户「包裹」进去,从操作系统、交互方式到硬件形态,全部重来。

Vision Pro 把显示、计算、电池、传感器全部集成于一体,并搭载独立的 visionOS 操作系统,用户无需额外连接任何设备,即可在眼前展开多任务窗口、3D 内容浏览,甚至使用虚拟键盘和眼动+手势进行操作。整个体系高度自洽,体验闭环,几乎复制了 iPhone 之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角色定位。



图/苹果

但 Vision Pro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AR 光学透视设备,而是通过多颗摄像头实时采集外部画面,再回传到高清屏幕中进行数字合成。苹果借此构建出「数字与物理高度融合」的空间界面,用户可以在虚拟窗口中抓取真实物体,或者反过来,将虚拟内容「固定」在现实场景中。

这种体验的确令人惊艳,也让人首次感受到空间计算的未来可能性。而这种进步,也意味着相应的使用门槛和现实代价。

Vision Pro 的佩戴重量超过 600 克,续航时间仅 2 小时,售价更是高达 3499 美元。这注定了它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普及型」设备,更适合作为探索空间交互范式、验证开发生态的先锋产品。

从路线选择上看,苹果押注的是对现有计算逻辑的颠覆,试图复刻 iPhone 之后的「下一代平台」奇迹。但问题是,这一次苹果需要用户接受的不只是新形态,更是全套操作系统、交互语言和使用方式的改变。

在手机已经成为身体延伸、笔记本电脑高度成熟的当下,这种「全重构」式的路径,无疑更冒险,也更倚赖生态开发者的响应速度。

离大众最近,但离计算平台最远

毫无疑问,在 Vision Pro 与 INAIR 的路线中,AR 显示是空间计算体验的一大核心。但魅族 StarV Air2代表的极致轻量化路线,在打造随身佩戴的「智能助手」的同时, 又加入了 AR 显示能力——功能轻量,体验克制,形态亲民。

以魅族 StarV Air2为例,这款仅重 44 克的眼镜采用了绿色 Micro-LED 光波导显示技术,信息以 HUD(抬头显示)形式呈现。简言之,魅族 StarV Air2 的显示更像是一个悬浮在视野中的提示条,展示翻译、通知、导航指引等轻量内容。



图/雷科技

与此同时,这种产品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AR 显示所能带来的沉浸感,不支持空间多屏操作,也无法进行复杂的任务处理。不过得益于产品和使用上的更加轻便,在办公协助上可能更加便捷、无缝。

从产品形态来看,这条路线都更接近「可穿戴设备」而非「空间计算平台」。通过摄像头、语音识别、头部动作感应等输入方式,用户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获取信息、完成简单任务——比如翻译对话、记录图像、导航提示,甚至是提醒坐姿、规划行程。

优点很明显,轻便、无需学习成本、不占用双手,特别适合频繁出行、对信息提示有需求但不希望被打断的用户群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魅族 StarV Air2所代表的路线看起来离大众最近,却距离空间计算可能相比之下要远一点。它完成了在真实世界中迈出的第一步,未来能走多远,还要看它是否能跳出「提示器」的角色,向真正的「认知代理」进化。

空间计算正在快速发展,但也在快速分化。从 Vision Pro 到 INAIR AI 空间计算机,再到魅族 StarV Air2,都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

三者的差异,不只是形态不同,更反映出对于「下一代计算平台」不同的认知。目前来看,这场路线之争没有输赢,也没有标准答案。或许最终胜出的不是技术最先进的那一个,而是最适合用户习惯、生态配套、使用场景的那一个。

空间计算的未来,已经在路上。只是当我们讨论「下一代计算平台」时,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谁能赢得市场」,而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计算体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