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墨君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2025年5月18日,俄罗斯《军事观察》主编罗曼·斯科莫罗霍夫发表的争议性文章,犹如一枚思想炸弹引爆国际军事论坛。
这位俄专家以"阵风被全世界低估"的惊人论断,《不要急着埋葬“阵风”战斗机,它可以撕掉龙的翅膀》的长文。
试图为印巴空战中表现不佳的法国战机翻案,其言论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军事技术争论,更暗含大国博弈的微妙逻辑。
一、战绩与叙事权的争夺战
印巴冲突中6:0的悬殊比分本已形成定论,但俄专家的介入使技术讨论转向叙事权争夺。
他刻意将巴基斯坦官方明确归功于歼-10C的战绩转移至"枭龙"身上,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了话语建构的刻意性——通过贬低中国装备的贡献度,维持俄制武器在第三世界市场的心理优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承认至少一架阵风被PL-15E击落,却试图用"发射数量不确定"来质疑导弹效能,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印证了意识形态对军事评价的渗透。
二、技术参数与实战表现的悖论
斯科莫罗霍夫强调阵风"优质的电子设备"和"北约标准配置",却回避了三个关键事实:
首先,印度阵风并未配备最新的F4标准航电;
其次,其使用的"流星"导弹射程较PL-15E短20%;最重要的是,实战中印军未能发挥阵风著名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效能。
这种"参数至上论"的破产,揭示了现代空战已从单一装备比拼转向体系对抗——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与歼-10C的数据链协同,恰恰构成压制印度碎片化作战体系的关键。
三、地缘政治阴影下的技术评价
文章透露出明显的政治算计:一方面淡化苏-30MKI被击落的尴尬(尽管强调其完成布拉莫斯发射任务),另一方面将阵风失利归咎于"印度飞行员训练不足"。
这种"装备无罪,使用者有罪"的辩护策略,既维护了俄罗斯军贸声誉,又暗中削弱法国武器口碑。
更值得玩味的是,全文刻意回避歼-10C的讨论,这种"鸵鸟策略"反映俄方对中国航空技术进步的战略焦虑——毕竟承认四代半战机间的代差消失,将动摇其传统装备输出模式。
四、血淋淋的实战启示录
印度用2.4亿美元单价阵风对抗8000万美元级歼-10C却惨败,这个现代版"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给出深刻警示:
- 体系化作战的胜利远胜单件"明星装备",巴方通过一体化指挥系统实现战机、预警机、地导的有机融合;
- 人员素质决定装备上限,印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不足巴方60%;
- 战术创新价值凸显,巴方采用诱饵战术消耗印军远程导弹后突防的战术值得载入教科书。
五、未终结的争论与未来的博弈
俄专家的"翻案文章"本质上是一场混合战争中的认知作战。
随着人工智能、忠诚僚机等技术的普及,未来空战形态将更趋复杂。
但印巴冲突已证明:在体系完备的对手面前,任何"银弹武器"神话都将破灭。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场关于阵风价值的争论,实则是多极格局下军事话语权重新洗牌的序幕。
当东方国家不仅能够制造先进装备,更能创造新的作战范式时,传统军事评价体系必然遭遇解构与重建。
延伸思考:
这场争论暴露出后真相时代军事评论的困境——技术数据、实战结果、政治立场三者如何权衡?
或许正如歼-10C的沉默表现所示:
真正的强者无需辩解,战果自会发声。
而印度付出230亿美元军费却换不来制空权的教训,值得所有迷信"武器万能论"的国家深思。
#子墨君一军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