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文化争端就像热搜榜上的常客,隔三差五就冒出来刷一波存在感。韩国因为在文化遗产和传统食品上的“拿来主义”,老是被国际社会调侃。从“中国结”到泡菜,再到汉服,韩国的文化主张搞得争议不断,网上甚至流传起了“世界都是韩国的”这种笑话。
文化争议的根源
韩国在古代可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员,跟我国的文化交流那叫一个密切。不少我国的文化元素传到韩国后,当地人给整出了自己的特色版本。本来是文化交流的好事儿,可时间一长,谁是“原装正版”就成了争论的焦点。
拿端午节来说吧,咱们的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主要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流传了几千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也有祭祀活动,但形式和内容跟咱们的不太一样。
2005年,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申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国那边说,他们的端午祭是独创的,跟我国的没啥直接关系。可咱们这边学者和老百姓都觉得,韩国的端午祭就是在咱们的基础上改了改,哪能说完全是自己的呢?不就是“拿来主义”嘛。
再比如泡菜,这玩意儿在我国和韩国都有老长的历史。咱们叫“腌菜”,韩国叫“Kimchi”,做法上各有各的讲究。2020年,我国牵头搞了个四川泡菜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了。
结果韩国不干了,说这标准跟他们的Kimchi没关系,还搬出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定的Kimchi标准来杠。我国这边说,腌制食品本来就是东亚的共性文化,咋就成了谁抢谁的了?可韩国网民不买账,吵得不可开交。
还有更离谱的,“中国结”这么个有几千年历史的玩意儿,韩国愣是给列进了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叫“韩国结”,还说经过了“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的演变。
我国学者直接拍桌子: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明摆着,“中国结”是咱们的文化瑰宝,韩国这说法纯属硬掰。还有汉字、活字印刷术,韩国也试过往自己身上揽,这些操作让国际社会都看不下去了。
全球化一来,大家都想给自己找个独特的文化标签,韩国在这过程中有时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了再说,结果就惹出了这些事。
国际社会的反应
韩国这套文化操作,不光在我国这边炸了窝,国际上也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网上到处是吐槽韩国的段子和meme,啥“世界都是韩国的”这种梗传得满天飞。有网友直接开玩笑:“下回韩国是不是要说长城也是他们的?”
比如2021年,我国美食博主李子柒发了个腌白菜的,韩国网民立马炸了,说这是“抄袭”他们的泡菜文化,在评论区围攻得那叫一个热闹。我国官媒站出来打圆场,说腌制食品哪儿哪儿都有,文化交流不该搞成对掐。中韩网上掀起了好大一波骂战。韩国网民觉得泡菜是他们的“国宝”,咱们这边则觉得这明明是东亚共有的饮食传统,凭啥让你韩国独占了?
国际上也有学者看不下去。有人批评韩国在文化申遗上太激进了,搞得文化多样性都受影响。比如“中国结”那事儿,韩国想申遗,结果被我国学者和国际社会怼了回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说过,文化遗产得尊重历史事实,不能为了抢所有权瞎搞。结果韩国没少被扣上“文化小偷”的帽子,国际形象多少有点受损。
其他国家也有意见。日本就对韩国申遗活字印刷术不满意,觉得这技术明明是东亚共有的,韩国咋能说成是自己的呢?越南也因为韩国某些传统服饰的说法跟他们杠过。网上还流传过不少外国网友的吐槽,说韩国这文化自信过头了,搞得跟“啥都是韩国的”似的。
韩国靠韩剧、KPOP这些文化输出赚了不少口碑,可这种“拿来主义”一闹,国际上对他们的文化软实力也有了质疑。
背后的原因
韩国为啥老干这种事儿?说到底,可能跟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认同危机脱不了干系。韩国历史上老被外国统治,民族自尊心憋得特别强。近代经济起来了,他们就想靠文化输出给自己长脸。可问题在于,韩国本土文化里那种独一无二的标志性东西不够多,咋办呢?只能从周边“借”点来充实自己呗。
有学者分析,韩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外来势力压着打的历史,这种悲情意识养成了特别强的民族主义。尤其二战后,韩国经济腾飞,觉得自己制度上也有优越感,想摆脱我国的影响,搞出点独立的文化名片来。于是,他们在文化申遗上特别积极,把一些跟邻国共享的东西硬往自己身上揽,试图证明自己的文化多牛。
可这恰恰也暴露了韩国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咱们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符号多得数不过来,韩国比起来底子薄了点。他们想靠“拿来主义”撑门面,短期内是赚了点眼球,可长远看,邻国不高兴,国际社会也看笑话,反倒把自己搞得挺被动。
面对这情况,我们首先得把自己的文化保护好,通过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把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像端午节、泡菜这些,咱们有历史有证据,就得理直气壮地捍卫。同时,也别太小气,文化交流本来就是你来我往的事儿,敞开胸怀跟韩国合作一把,也不是坏事。
文化这东西应该是搭桥的,不是砌墙的。韩国这“世界都是韩国的”笑话,听着好笑,文化自信不是靠抢来的,得靠自己实打实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