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强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栏目展播第三批优秀案例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
江苏省扬州市芒稻河
芒稻河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源头区,也是淮河泄洪入江和里下河排涝的主要水道。
突出问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借助长江与大运河通航优势,扬州市水运行业发展迅速。芒稻河两岸造船厂、装卸码头、混凝土搅拌站、养殖基地等环境风险源密布,油漆、废机油、砂石等露天随意堆放,来往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不到位,生产生活废水直排入河,河道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水生态功能逐步退化。
芒稻河金湾快速路
治理前
芒稻河金湾快速路
治理后
主要做法
近年来,扬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安全,扎实推进芒稻河沿线整治修复工作。
一是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联盟,创新“生态修复”的执法、司法模式,有效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建立淮河入江水道城区段“四控一禁”管控措施(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出台《扬州市南水北调水域船舶污染防治办法》,健全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体系。
芒稻河引江水利枢纽
江都西闸大桥治理前
芒稻河引江水利枢纽
江都西闸大桥治理后
二是严守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拆迁芒稻河沿线棚户区近10万平方米,关停小船厂、砂石码头和混凝土搅拌站30余家,取缔水产养殖场6家,整改提升沿线重点涉水企业149家,建造2艘多功能垃圾接收船接收待闸船舶污染物。建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新建17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完成沿线983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三是推进沿线水生态保护修复。投资3.8亿元,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三河六岸先导段。划定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累计增殖放流1.2亿尾。开展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建成生态休闲绿化带700亩,修复湿地400亩。积极开展扬州市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芒稻河段建设,完成灰粪港等5条重点连通河道治理修复工程。
芒稻河上游三江营湿地
示范小区改造前
芒稻河上游三江营湿地
示范小区改造后
四是加强水资源水安全保障。完成芒稻河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及上游20公里内无风险源。落实水源地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开展每日巡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调度指令,严格控制用水量。
五是促进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利用船厂、水上餐厅和养殖场原址,建成南水北调源头公园等生态休闲公园28个,不仅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取水口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也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开门入园、随处见绿”。
芒稻河仙女庙大桥
南侧岸线治理前
芒稻河仙女庙大桥
南侧岸线治理后
治理成效
芒稻河经过多年治理,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转折性变化。东线工程调水源头“三江营”的江水通过夹江,沿着芒稻河,“一路向北”,为千万百姓送去了稳定和安全的优质水源。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芒稻河江都西闸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沿线滩涂湿地逐步恢复至自然状态,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水资源得到有效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年均调水量157亿立方米,确保让人民群众饮用“安全水”“放心水”。“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河道沿线船厂变公园、鱼塘变湿地,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芒稻河水清岸绿
经验启示
芒稻河的治理实践,是扬州市自觉扛起“一江清水向北送”的使命与责任的生动体现。实施芒稻河系统治理,大力清退落后产能,全面开展保护修复,是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协同共治的具体表现。促进水生态、水文化融合,深入挖掘南水北调工程与大运河文化内涵,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芒稻河的成功治理经验可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清水廊道治理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供稿 |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
编辑 | 张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