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承载着千年水乡记忆的三道堰镇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古城乡村振兴示范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秦家庙段、青杠树景区提档升级等农旅融合项目梯次推进,流弦半岛、开元名庭等4个特色酒店项目拔地而起,榫卯博物馆等3个文化地标落地促建,11家星级农家乐完成品质升级……一串串数据、一个个变化,构建起该镇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交相辉映的发展新格局。
面向2025,这座小镇又将如何以“乘势而上”的魄力,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近日,笔者走进三道堰镇,对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路,解码这座千年古镇如何以文旅融合为笔、产业创新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答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水乡方程式”。
NO.1
以水为脉
一二三产齐头并进
休闲假日,三道堰镇惠里水乡文化街区人潮涌动,游客或静坐品茗,或泛舟河上,感受千年水乡风韵;古城博物馆聚落里,文化创意、主题餐饮、虚拟体验、亲子研学等文旅新业态融合发展,激发文博活力;马街智慧农业基地里,无人插秧机、智能灌溉系统“大显身手”,“面朝黄土”的传统农耕正演变为“指尖操控”的农业科技秀……这一幕幕场景,勾勒出三道堰镇以“古蜀水影”为魂,绘就的文旅筑基、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立体图景。
“传统水乡小镇如何向现代化产业强镇迈进,以水为脉、以水兴旅,‘地域特色’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是关键。”周路阐释发展理念。2025年,三道堰镇紧扣“古蜀水影”小镇定位,打出“招大引强+精准服务”组合拳:成立项目攻坚专班,推行“五个一”推进机制(一个项目、一个联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责任村、一套促建方案),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目前已对接目标企业13家,储备在谈项目5个,为经济注入“强心剂”。
在产业规划上,遵循“一业二河三片四文五农”思路,合理布局产业,让产业服务于景区发展。徐堰河、柏条河穿镇而过,三道堰镇充分利用这一水资源优势,布局休闲滨水长廊。望阳阁、西港码头等在地项目就地提档升级,在保留原有水乡韵味的基础上,增添现代化的休闲设施。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推进乐水公园片区改造,打造出集亲水、戏水、水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水上消费新场景,让千年水脉焕发商业活力。
深挖文化底蕴是三道堰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这里拥有古城遗址、成都川菜博物馆、古城三编、雁鸿工作室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三道堰镇将这些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景区,打造独特的景区IP。同时,通过开发个性文旅产品,如以古城三编为原型制作的手工艺品、雁鸿工作室设计的国风服饰等,让文化资源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此外,三道堰镇还将高质量发展书写在田间地头。围绕景区建乡村,结合低效苗木腾退整治田型,鼓励农田适度集中种植与小规模体验认种相结合,实现农田景观化;采取统一规划、自我设计,统一政策、自我改造,统一思路、自我筹资,统一制度、自我管理的“四统四自”模式,逐步实现农房景观化;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相结合,提升村民素质,实现村民变“景民”,持续擦亮全域景区品牌。“农业有奔头、工业有劲头、文旅有看头,这才是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周路总结道。
NO.2
旅游区域协同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踏入青杠树景区刚刚修建完成的艺美水村项目,宛如步入一幅灵动鲜活的田园画卷。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清澈的溪流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环绕着村庄潺潺流淌,与错落有致、独具特色的川西林盘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五一”假期期间,青杠树景区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该项目更是成为游客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据成都菁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人员赖叶航介绍,艺美水村项目不仅聚焦水街,更着眼长远。未来,景区湿地周边将被打造成集露营、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郊外公园,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新去处。通过“两头带中间”的形式,实现青杠树景区的整体提档升级,持续丰富景区消费业态、完善景区配套、改善景区形态、规范商家运营,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微度假目的地。
而文旅提质不止于一村一景,艺美水村项目只是三道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惠里景区将进行业态焕新,通过提升滨水堤岸景观,植入日咖夜酒、光影水秀等业态,让游客在品味古镇韵味的同时,感受现代时尚的魅力;古城片区联动川菜博物馆、溪地阿兰若项目,打造“文化剧演出+考古模拟”沉浸式体验,让文旅融合的“触角”延伸到古镇的每个角落……“我们要让每一滴水都流淌着文旅基因!”周路说。
NO.3
产业多元布局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文旅风生水起,工业与农业亦不甘落后。“我们因地制宜推进南北片区错位发展。”周路介绍,北片区靠近新都彭州,依托交通优势和现有工业基底,以及康庄物流周边200余亩储备建设用地,正在建设古城仓储物流园区,未来将打造成为农文旅产品综合集散中心。
南片区的探索则更具“破局”意味,通过创新集建用地双路径开发模式,以资产、土地入股方式建设园外工业企业。一方面引导村集体利用闲置厂房、土地入股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源;另一方面借鉴江浙地区产业村的先进经验,推动山海农副产品加工供应链中心等项目落地,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三道堰镇还以“营商就是赢未来”的魄力,推出三大硬招:基建攻坚——抢抓政策窗口期,计划全面打通断头路7条、改造老旧小区2个、新增智能停车场3处,“动脉”畅通让企业“轻装上阵”;服务升级——落实17名服务专员“一对一”包靠企业,定期上门宣讲政策,让干部多跑路、企业少跑路甚至不跑路;队伍锻造——选拔23名懂经济、善服务的“尖兵”进入村委,开展异地实训,让“店小二”精神融入血脉。
夜幕降临,古镇的灯光次第亮起,倒映在徐堰河和柏条河的柔波里,仿佛繁星坠入人间。从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到“提质效”的创新突破,再到产业多元与营商优化的双轮驱动,三道堰镇正以“一切围绕景区干”的魄力,书写着“水乡振兴”的时代答卷。2025年,这座“古蜀水影”小镇,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富活力的产业生态,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踏浪前行!
文/程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