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西里尔的原作,发现比预想的还要小——艺术家在巴掌大的木板上,用细小的笔触一点点描画形态各异的食物。有趣的是,当这些小画被放大千倍,铺满武汉SKP 1、2、5号门口处时,画面中无数的细节让人震惊。细腻的笔触与艺术家赋予食物的独特意义,让这些日常之物仿佛从19世纪的儿童绘本中走出,在古典绘画与数字时代之间搭建独特的“西里尔”桥梁。

鸭子的翅膀总有几根羽毛翘起、卷心菜的层叠褶皱幻化为裙摆、甜椒的弯曲弧度勾勒出脖颈线条、苹果叶变成直升机的螺旋桨……这些有些怪诞的不完美,恰是西里尔·德邦(Cyril Debon)画作中的优雅。武汉SKP选择为这位艺术家举办个展,西里尔是谁?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4月30日在武汉SKP四层RDV GALLERY开幕的个展“必须去劳动”,由玛丽露·蒂埃博和知美术馆助理策展人苏宁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西里尔·德邦2023年至2024年的作品。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项目之一,这是西里尔作品第二次在中国展出。

西里尔第一次在中国亮相是在知美术馆的“回到当下”法国当代艺术展中,作为落地中国西南地区最受关注的国际艺术盛宴之一,该展是第18届中法文化之春(Croisements 60)艺术节特别呈现项目。西里尔作品中奇思妙想的蔬果日常,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更获得了SKP的青睐。因此促成了知美术馆与武汉SKP的深度联合,西里尔个展“必须去劳动”由此诞生。





西里尔·德邦在知美术馆驻地创作

值得关注的是,两次展览均伴随艺术家的驻地创作:首次亮相期间,西里尔在知美术馆完成中国首个驻留项目,从蜀地文化中汲取灵感;武汉SKP展览筹备中,知美术馆再次邀请艺术家深入武汉的江城巷陌,将市井烟火转化为艺术元素,以驻地创作激活中国与法国艺术的精神共振。

西里尔·德邦出生于1987年,2014年毕业于波尔多高等美术学院,现在生活并工作于法国巴黎,作品曾在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艺术机构展出。成都之行后,时隔半年到武汉,除了异国带来的陌生感,沿途的食物更让他感到兴奋。





西里尔·德邦作品在知美术馆展出 2024

食物,这是西里尔自2023年开启的主题。这个名为“吃到饱”的系列,以蔬菜、水果为母题,那些姿态妖娆的食物,或扶栏而立,或两两相依,以物喻人,生动再现了人在大千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自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以来,静物画便以日常物品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质感传递生活哲思。西里尔延续了这一传统,却将目光从珍奇花卉与金属器皿转向更具时代特征的食物。这些从古典穿越而来的食物,让静物画中永恒静止的物象,成为流动的、带着生活褶皱的当代寓言。



艺术家西里尔·德邦在武汉展览现场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西里尔对《艺术栗子》说:“我不喜欢简单的线条,偏爱有褶皱的、可折叠的形象。”从他对物象的选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的个人趣味,这同时是创作上的需要。可以被折叠、扭曲,且物体表面充满肌理的大葱、萝卜、茄子等,对于创作本身也是一个挑战。这种对“非直线性”的迷恋,恰是对现代社会标准化生存的温柔抵抗。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除了对物象意义的转换,巴掌大的作品尺幅也是对古典绘画中小作品的致敬。如果说这些巴掌大的作品,很难让人仔细分辨笔触的细节。当武汉SKP将这些作品放大到数千倍,并铺满1、2、5号门口处的时候,艺术家对笔触和颜色的精准掌控,正是构成这些作品的关键要素。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无论从作品尺幅还是题材选择上,我们都能看到西里尔式的诙谐和怪诞。“吃到饱”系列看似是对塞尚《苹果与橘子》的当代回应,实则暗藏玄机。艺术家的趣味与创作的“怪癖”并存,恰是西里尔创作的高辨识度。

如果说不听音乐就无法创作,这是艺术家的“怪癖”,对木板、纸张和陶瓷的偏好则属于材料上的趣味。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艺术家为这些“食物”配上亲手烧制的陶瓷外框,既像精美的盘中餐,也像古典的肖像画。这些陶瓷边框可以视为作品的一部分,同时具有双重意味:既延续了古典画框的庄重感,同时这些用于餐桌的陶瓷,如今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高雅艺术拉回市井生活,完成对“静物画=精英审美”的现代性改写。

当古典静物画依赖画布与亚麻籽油时,西里尔则迷恋画面的“晶莹感”,通过大量亮光油的涂抹,让蔬果仿佛笼罩着一层数码时代的光晕。这样的喜好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西里尔对材料的兴趣,来自幼年的生活。父亲在造纸厂工作,从小便在纸上写写画画,养成了他对材料的敏感。至今,他喜欢在木板,或者在木板上贴上很薄的一层纸去创作。除了以此表达对材料的叛逆,更多的是喜欢那种更具原始性和手工性的质感。

这样的叛逆,更多源于读书时老师的启发,终于让兴趣变成一生的执念。他清晰地记得,他画了一只狗,老师并未指出绘画的问题,只是问他为什么而创作。这样一个看似“跑题”的指导,实则指引艺术家直面绘画内在的精神指向。



西里尔·德邦《最无聊的派对》

木板油画、陶瓷框 17.4×14.5×4cm 2024



西里尔·德邦《过度的华尔兹》

纸上油彩、木材、陶瓷框 12×8×3.5cm 2024

2020年,马赛一家美术馆邀请西里尔创作雕塑,青蛙、狗、鸭子等动物陆续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度想以这些“动物”开一个模特公司,并为此做出了一系列创意。

动物再次出现则是在2024年,从“吃到饱”到“快速嘎嘎系列”,从早期以食物为作品命名,例如《西葫芦》《小白菜》《包子》等,到以个体感受为作品命名,例如《阿维尼翁的雄鹰》《自作聪明》《酒精过量》等,西里尔的艺术家主体性愈发凸显。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在西里尔的创作中,动物群像构成另一重对传统的戏仿。这种拟人化处理并非简单的童趣投射,而是借用19世纪动物寓言画的叙事框架,装载当代社会的生存图谱。

从蔬果的“身体化”与动物的“社会化”,当大葱的尾巴被描绘成屁股的样式,当鸭子露出狡黠又纯真的眼神,看似无关的并置暗藏隐喻——工业时代的食品工业化与都市人的情感物化,在拟人化的视觉语法中显影。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在最新的创作中,西里尔开始将食物、动物和建筑同时融入画面,这也意味着画幅尺寸逐渐变大。建筑曾经作为点缀,出现在食物和动物周边。将建筑作为主角,意味着艺术家对于时空的深入探索。在西里尔此次特地为武汉SKP订制的瓷板画中,可以看到他将所有物象融于一体的纯真与理智。





西里尔·德邦个展“必须去劳动”

2025.4.30-6.8 武汉SKP 4F RDV GALLERY

那些虚构的、孤独地矗立在旷野的建筑,看似欧洲古堡的形态,却又仿佛来自未来。在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西里尔开始加入自己的想象。经常与建筑同时出现的法棍、鸭子和花椰菜,此时具有更为清晰的人的指向。曾经调皮、古怪和有童趣的物象,呈现出更为直接的语义。



西里尔·德邦《尘埃微光处》

纸上油彩、木材 89×69.5cm 2024



西里尔·德邦《我爱你》

纸上油彩、木材 93×71.5cm 2024

这种对趣味的坚持,本质上是对当代艺术过度概念化的反拨——当蔬果不再是符号,动物不再是象征,它们成为承载个体经验的容器:爸爸的造纸厂、工作室的午后歌单、中国品尝到的美食……这些私人记忆碎片,通过静物画的传统语法重组,最终成为能被普遍感知的情感密码。

在静物的褶皱里看见时代。西里尔的创作是一场关于传承的实验,他让这一古老画种重新获得言说当下的能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新旧拼贴,而是在静物画的褶皱里,缝入了这个时代的体温与呼吸——那些关于生存、情感、趣味的追问,最终都化作画布上一抹调皮的光晕。



文字|顾博、张火火

图片|知美术馆、武汉SKP

西里尔·德邦、艺术栗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