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开篇,胖胖跟大伙聊聊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并不总是朝向善意运转的。

有些时候,个体的创伤不会第一时间显现,它可能需要一夜沉淀,才能疼出来。

个体遭遇的不公,也往往不是那一瞬间造成的毁灭,而是在冷漠、脱责、系统失灵的层层叠加之下,才慢慢让人明白什么叫“孤立无援”。

为什么这样说?

胖胖昨天刷到一则新闻:

据《齐鲁新闻》报道,5月7日,在陕西西安,一位14岁的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骑车经过小区时被车辆撞倒。

孩子母亲郭女士事后表示,孩子告诉她,当时肇事司机下车看了一眼情况后就离开了现场,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留下,更别提道歉或者报警。

孩子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是一位热心路人把他扶起来的。

郭女士赶回家后,当晚就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头部CT,幸运的是没有大碍。

但第二天孩子开始感觉手部不适,又去了正骨店进行治疗。

家长试图查看监控录像确认肇事车辆的信息,却发现附近的监控不是坏了就是拍不到事故发生的区域。

物业主管的解释是:

前段时间小区进行了一次停电检修,恢复供电时监控室设备烧坏了,导致好几个监控摄像头失灵。事发时正处于维修期。

事后物业虽说配合了调查,还提供了16辆可疑的黑色车辆信息,但事情到此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交代。

从这个小孩的遭遇,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一次交通事故的偶然,而是个体在面对创伤时有些人的“失能反应”。

先扯扯第一个层面,肇事逃逸的冷漠。

有时候,真正让人心寒的不是伤口有多疼,而是你倒在地上,那个撞你的人看了你一眼,转头就走了。

这是最低级的道德破产,是“人性中的冷硬”。

别说承担责任了,连一句“你还好吗?”都不愿意说。

这可能正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病灶:害怕责任,胜于敬畏生命。

再说说这系统性的脱责。

孩子的母亲去查监控,本想通过技术手段还原真相,结果发现——对不起,监控坏了。

而坏的理由,还带着点黑色幽默:因为之前小区停过电,恢复供电时电流冲烧了监控室的设备。

怎么说呢?

在最关键的节点,它就是不能正常工作。你也找不到具体的人来负责,只能得到一句“已经在修了”。

而且物业给的16辆黑色车辆信息,看似积极,其实是“把球踢给了交警”,这叫“配合调查”,但有没有实质性的推进?不好说。

所以,在这些人眼里,个体的命算不算命?

不好说,但是胖胖看到个体身在这个系统里的无力感。

你是一个普通人,你孩子被撞了,撞人的跑了,监控坏了,物业说修着呢,交警要排查,你连肇事车牌都没记住。

你能做什么?你能怎么追责?

这不是个案。

这是生活里很多“被撞但找不到车”的影子,是很多“我也不知道谁撞了我”的无奈。

而个体的创伤,不是一下子毁灭你,而是一点点磨掉你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我们以为的“保护一方”,一层层剥开以后,只剩下一句“你自己去解决吧”。

这不是踢皮球是什么?

所以,这种责任链的稀释,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看起来都在做事,但每一个环节又都能“免责”。

司机逃了,说“我怕担责”;物业没监控,说“设备坏了”;交警排查很慢,说“流程在走”。

每一个个体的责任,都被系统设计得足够模糊。

于是,人人有理,事事无果。

而如果很多机制,是出了事之后再来补,胖胖是看不到任何一点解决问题的苗头。

比如事故之后要查监控、排查车辆、走流程。但没有一个机制可以让事故不发生,或是发生后立刻有应急响应。

这一切都在“滞后”。

可人的创伤,是当下的。疼,是当下的。等待的每一分钟,都是对创伤的加码。

踢皮球踢得久了,就不再有人相信“球场上会有真正裁判”。

但,皮球之下,也许正压着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觉得,责任不归我。

个体在等待中消磨,创伤在冷漠中加剧。

而那条应通向公正的路,被“流程”“设备”“规章”筑起重重关卡。

权责若不能闭环,正义就注定缺席。

最怕的不是事大,而是所有人都在“按规矩”袖手旁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