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昆明启幕,大会聚焦全球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议题,汇聚8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官)陶怀颖指出,中国始终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在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搭建、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民增收有机衔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等领域作出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他强调,中国愿与各国一道,以此次大会为起点在政策保障体系完善,保护条件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强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多维度协同,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共赢。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挑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职责使命,始终坚持走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以及助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列。他指出并呼吁,中国农业科学院愿与各方携手,深入挖掘生物多样性潜力。不断加大对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近缘种、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持续探索优化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物多样性在生产中的利用,实现全球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介绍说,地形和气候的特殊性,使云南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省份。云南坚持立足优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强省建设。云南将以此次大会的举办为契机,与大家携手合作,积极探索开展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工作,促进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助力全球减贫和生计发展。

本届大会以“农业生物多样性繁荣人类和地球”为主题,延续2016年印度新德里首届大会《德里宣言》、2021年意大利罗马第二届大会《罗马宣言》的行动精神,进一步聚焦六大核心议题:农业生物多样性驱动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健康、推动健康饮食、促进社会包容及优化保护管理战略。会议期间将开展40余场主题报告、15场边会及16项典型案例展览,通过学术研讨、政策对话与实践分享,为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创新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将于5月22日发布《2025昆明宣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明确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应对粮食危机与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定位,并提出创新性财政机制与跨国合作倡议,推动种质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

作为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将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会上分享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占塔坤·布拉潘、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与营养司司长纽菲尔德等国际代表也在开幕式上致辞,呼吁全球携手应对农业生物多样性挑战,共建韧性粮食系统。

本次大会由农业农村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及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Alliance of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and CIAT)共同主办,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承办。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