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海军还在为"无人机航母"概念反复论证时,中国已经将这种颠覆性装备送上了跑道。据悉,“九天”超高空无人机母舰已经完成机体结构装配,计划今年6月底之前就可以进行首飞。

需要注意,其首次飞行任务绝非简单技术测试,而是解放军构建"非对称优势"的关键落子——这架能携带100架自杀式无人机的空中平台,正在用15000米的飞行高度和7000公里的作战半径,重新划定西太平洋的力量对比基准线。

(图1)


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的“九天”(图1),本质上是一套模块化空中作战系统。其25米翼展下隐藏着远比外形更危险的杀伤链设计:腹部弹舱可释放蜂群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8个外挂点能搭配电子战吊舱执行软杀伤,6吨载弹量则保留了传统精确打击能力。

这种"三位一体"设计暴露出解放军对未来空战的独特理解——当美军还在纠结无人机是"侦察平台"还是"武器平台"时,中国已经将其升维为"体系节点"。

值得玩味的是,“九天”采用了特殊的军民融合产业路径,从图纸到首飞仅用18个月,速度远超西方预期。

技术参数背后的战略意图更为致命。15000米升限意味着它能规避多数中程防空系统,7000公里航程足够覆盖第二岛链。

但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其集群控制能力:通过数据链协调上百架子无人机,既能实施电子干扰"致盲"雷达站,也可用自杀式无人机重点清除防空单元。

2021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无人机大放异彩的场景,在台海可能演变为更恐怖的版本——想象数百架无人机同时扑向军舰防空圈的场面,现有"密集阵"近防系统面对这种饱和攻击的拦截成功率不会超过30%。

(图2)


更微妙的是,“九天”模糊了"进攻性武器"与"防御性平台"的界限,其模块化设计允许快速切换海警巡逻或救援任务配置

与美军现役无人机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RQ-4全球鹰(图2)虽然侦察性能卓越,但缺乏打击能力且单价高达2亿美元;MQ-9"死神"擅长定点清除,却受限于5吨起飞重量和中等航程。

“九天”的价值在于用相对低成本(预估单价8000万美元)实现了"侦察-打击-集群"的能力聚合,这种性价比优势可能催生新的军备竞赛逻辑——不是追求单项技术领先,而是通过系统集成创造不对称战法。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3年报告显示,中国军用无人机年产量已是美国的四倍,这种规模效应正在转化为战术层面的"数量即质量"。

产业链视角下的竞争更令人警惕。中国构建的无人机生态已实现90%零部件国产化,从碳纤维机体到涡扇发动机不再受制于人。相比之下,美国MQ-9仍依赖加拿大起落架等外国部件。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战场应用,“九天”搭载的群体智能决策系统,能让无人机群自主分配攻击目标,这种"人在回路外"的作战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军事伦理。

(图3)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最新推演显示,当300架以上无人机实施协同攻击(图3)时,传统防空体系的崩溃概率高达78%。

地缘政治影响已开始显现。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近期报告"不明无人机"持续跟踪其巡逻舰,而日本防卫省监测到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无人机活动频次同比激增400%。这些动向暗示“九天”未来可能成为南海争议区域的"持久存在平台",通过不间断监视瓦解对手战术突然性。

对美国"分布式作战"概念而言,这种长航时、大范围的无人机母舰恰恰是最佳反制手段——它能像移动加油站般为无人艇群提供中继制导,将整个西太平洋变成相互纠缠的杀伤网。

更重要的是,当美国还在为"忠诚僚机"项目争论技术路线时,中国已经用无人机母舰给出了更激进的答案——未来空战的主角或许不再是有人战机,而是由母舰遥控的智能蜂群。这种范式转移带来的震撼,可能不亚于当年航母取代战列舰的海权革命。

台湾海峡潜在的军事平衡变化、南海巡逻模式的升级、甚至国际军控框架的调整,都将因这个"会飞的弹药库"出现而进入新的计算维度。

#瞭望202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