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胸针换你的簪花

以我的钩织换你的手绘珠

最近,一种独特的分享方式

在年轻人间流行起来


他们以交换自制手工

代替付费购买

实现了不出售,只交换



一个个邮寄出去的快递盒

不同种类的手工

“手作互换”“手作换万物”

让免费的艺术流动起来

01

互换成风潮,用交换治愈彼此

“互换手作吗?发饰、螺钿珍珠手作互换”

几天前,95后女孩君芝

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帖子

晒出了自己做的发饰和簪花

很快,评论区热闹起来

许多感兴趣的年轻人在评论区留言

“蹲蹲,我有天然石串珠编绳”

“我有手串手链、穿戴甲、发卡发圈……”


君芝换到的手工品

这股手作互换的风潮

正在社交平台上兴起

许多年轻人发帖

秀出自己做的小物

却不是为了寻找买家

而是寻找能“交换”的同好们

互相交换自制手工制品


君芝换到的手工品

“我换到过棒针作品、热缩花、手绘珠……

全都是别人独一无二的作品

现在成了我的收藏”

23岁的李清清做手工完全出于兴趣

说到是否会买卖

她很坚决地说:

“我没想过卖,只想换出去”

对李清清而言

手工具有独特的魅力

正因寄出的物件

都是自己做耗时耗力亲手做的

她尤其能体会互换手作的魅力

“现在生活节奏快,流水线商品太多

反而付出了时间成本的、亲手做的物件

藏着独特的心意

用自己熬夜缝做的黏土娃头

换到别人花了好几天钩的钩织包

就像在和同频的灵魂对话”


李清清自制的黏土娃头

买手工、做手工有乐趣

互换手工

是为了享受双倍的乐趣

在社交平台上

00后梦雅晒出自己做的

恰帕狗包包、小熊中秋月饼

技巧十分纯熟

几年前,为了给闺蜜做个手工包

她开始接触钩针

结果成了个钩针爱好者

“我会把自己擅长的手工

和别人擅长的交换

这种快乐,比买来的要持久许多”


梦雅的钩针作品

“换来的手工作品

就是打开别人送来的灵感

这种灵感并非商品可以比较”

24岁的周芬贤总结说

她做钩织已经三年

家里堆满了各种钩织包和娃娃挂件

“刚开始每做一个都兴奋得不得了

但做到后来,审美疲劳就来了”

为了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一点“新鲜空气”

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

寻找可以互换的对象

她换到过做工细腻的钩织包

也换到过自己从未尝试的穿戴甲

手工爱好者们自制的钥匙圈装饰品

搭配自己制作的针织包

这是周芬贤的出街搭配

这一款搭配,带出门去

没有任何撞款几率

这是互换手工带给她的乐趣

“现在我的东西,是属于我的标签”

每次换出自己的作品以后

各种各样的感谢

总会出现在李清清的私信里

“好看死了”“超级喜欢”“谢谢姐妹”

有人主动提出还要再换

有人惊叹她给的东西诚意十足

在一次次的互换中

手作人建立起对自己作品的信心

还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


李清清收获的夸夸

互换的不仅是手工作品

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去年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情况不太理想,我的心情比较颓丧

当时正好和一个同好约换一条链子

收到礼物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傻了

拿到了一个巨大的快递盒”

李清清回忆一次让自己难忘的交换经历

打开盒子,除了约定好的项链

还有可爱的贴纸、书签

它们把盒子塞得很满

那一刻,李清清的沮丧一扫而空

被这份友善治愈了心情


李清清心情沮丧时收到的礼物盒

在反复的寄出与接收之间

手作交换逐渐变成了一种联结方式

串起了素未谋面的友谊

“我最开始用手串换别人的杯垫

因为感冒,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几天

结果对方不仅没催我

还在回寄时送给我两包补气血的药”

梦雅分享道

因为两人都是新手妈妈

经历相似,彼此理解,还加了微信

02

心意要甄别,美好值得去尝试

并非所有的互换经历都是成功的

在手作互换的过程中

有美好,也有糟心事

“有人会用她不用的垃圾

来换你有用的东西

还有人把用过发霉的玩偶

或者起球的拿来互换”

说到这些事

小红书网友“甜栗果”

仍耿耿于怀

由于互换是双方自愿

也没有条款约束

互换起来“全凭良心”

这可能造成一方的用心

另一方却不珍惜,心意被浪费

搜索“手作互换 避雷”

讨论确实不少

不涉及金钱

单纯是心意和心意的碰撞

但也会因为“免费”

引起许多摩擦和争议


李清清坦言

她会担心交换方不喜欢

或不好好对待自己花了心血的手工制品

琢磨出了一套交换前的观察技巧:

“在交换前要看对方的主页

仔细甄别判断

比如没有发过帖子的,我一律不会换”

“我已经着手做了

但对方突然要求我改版

在免费的情况下

改了一次又一次”

梦雅也回忆交换中的不愉快

因为对方的要求

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改急了,她也有过想收费的想法

毕竟对方已表现得像个买家

说到底,在手工互换

只是消遣娱乐的情况下

彼此商议的界限在哪里,仍然很模糊

03

互换好处多,感受文化的传递

“从手工制作角度来看,通常人们选择做手工是出于内心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内在动机驱使他们主动投入,更易在过程中体验到心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表示。在她看来,“手工换万物”“手作互换”,实际上满足了年轻人的新奇和探索心理。年轻人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手工制品,拓宽视野,体验不同的手工技艺和文化,激发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手工制作的成果是个人努力的体现,完成一件作品能获得即时满足感,激活大脑奖赏回路。通过手工制作,年轻人在创造中确认自我价值,而以手工互换的形式,作品得到他人认可时,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会增加。”她说道。

而从交换行为角度来看,手工交换为年轻人提供了社交平台,基于共同的手工兴趣,大家彼此更容易建立起情感联结。对于手作互换中可能会发生的不愉快,她建议,年轻人可以主动进行选择和挑选,尝试以手工互换为媒介,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非单纯换物品的人,既满足社交需求,也能在交换中感受“匠人语言”带来的文化传递。

你有尝试过“手作互换”吗?

快把你收到的特别物件

挂在评论区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如果你也喜欢手作互换,这里集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