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但是,如果初学草书就临摹二王、谢安等人作品,难度太高,一是笔法过于丰富,二是难以还原晋人自然潇洒的气韵。所以,“由唐入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


张旭、怀素的字以大草为主,同样不适合初学,而孙过庭的《书谱》虽然经典,但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闾阎之气”的弊病。综合来讲,一部合适的唐代草书法帖应是以行草、章草为主、书写自然细腻、便于上手、细节清晰、字数多能满足长期临习的墨迹。


而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就出土了这样一部草书大作,它便是有“敦煌三宝”美誉的《因明入正理论后书》《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妙法莲华经》。这三部法帖鸿篇巨制、保存极为完好,总长度超过20米,字数近4万字


其中《略抄》12478字,《后疏》13364字,《妙法莲华经》接近10000字,不夸张地说,几乎包含了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所以汉字,可以视为草书临摹的“百科全书”或是一部晋唐草书的“字典”了,此作1908年被法国人伯希和买走,如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敦煌三宝”出自唐代御用抄经生之手,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培养,他们的书艺丝毫不逊于顶级书家,只是由于专为皇帝书写而无法留名。“敦煌三宝”既有丰富严谨的正宗草法,又有皇家的庙堂之气,还有经卷的脱俗之气,可谓“文书双绝,可堪神品”。


此作包含草隶、章草、行草、大草多种草书风格,由于是一件草稿,所以没有刻意修饰,满是草写的纵逸与酣畅,丝毫无狂怪逾矩,达到了“书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这字足以令如今写“丑书”者无地自容。


此作笔法保留隶书向草书过渡的痕迹,尖锋触纸即转中锋,收笔自然空收,无唐代狂草的夸张牵丝,既符草法又显便捷,是实用与艺术的天然统一。结字随势赋形,简省中见巧思,同字异构却皆合草法。


启功曾言:“敦煌草书如野花含露,虽无园林之秀,却得天地之真。”于右任创立“标准草书”时,即借鉴敦煌草书的简省法则,学习其书,既能得草书笔法之精髓,又能克服狂躁逾矩的弊病。


而今,我们与巴黎国立图书馆馆方沟通,将“敦煌三宝”进行了超高清1:1等大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