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现场,《财经天下》见到了27岁的松延动力创始人、CEO姜哲源。他头上箍着红色的“必胜”头巾,言语间颇不服气。
比赛前不久,松延动力刚刚经历了一场投资人“退出论”的风波。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发表了一番“人形机器人泡沫论”,并宣布已将松延动力、星海图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股份出售。
而在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上,因没有使用领航员而顺利完赛、夺得亚军后,松延动力一夜之间名声大噪。
5月,《财经天下》在北京海淀一个安静的科技园区再次见到姜哲源时,他透露:最近投资人纷至沓来,公司估值也从赛前的5亿元涨到了20亿元左右。
5月11日,松延动力举办了一场生态战略会,现场签约了5000多万元订单,售出1000多台人形机器人、20多台仿生机器人。“今年销售额已经破亿,目标超额完成”,姜哲源说。
而对于“人形机器人泡沫论”,姜哲源告诉了《财经天下》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其实“我都没见过朱啸虎,不是他投的我们,是朱总当时的合伙人投的”。姜哲源所指的合伙人,或是金沙江创投时任管理合伙人张予彤。
姜哲源同时表示,朱啸虎在2024年底“估值更低时(约3亿元),把老股给卖了”。
面对陡然拉高的行业声量,姜哲源表示必须警惕在热度之下,公司是否具备撑起高估值的技术实力。
“目前主要压力在于怎么把产能提上来。”姜哲源说。此前松延动力的机器人都是初创员工“手搓”而来,如今销量大幅提升,产能爬坡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月底,松延动力将把公司迁往北京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并建立产线。“那边综合考虑更优”,在昌平区政府的支持下,未来科学城将提供办公地、厂房等创业支持。
▲姜哲源和松延动力研发的最新版仿生机器人“小诺”
01、准备不到一个月的比赛
一个月前的亦庄机器人马拉松赛场上,9000名人类参赛选手和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共同开跑,现场气氛热烈。不过让参赛队伍烦恼的是,随着人们热情升温的还有当天的气温。
由电机和机械结构组成的机器人,在持续高负荷运转下,电机温度能高达80度以上。许多跟着跑的工程师们时不时地停下来,给机器人关节喷冷却剂,场面很像足球队医给队员喷冷镇痛喷雾。
赛后,包括冠军“天工”团队在内的多家机器人公司均向《财经天下》表示,长距离、长时间的奔跑,机器人很可能会因关节过热,触发自动保护而“罢工”。
因此在赛前,就需要对关节和机舱的散热进行优化,以期达到热平衡状态。
松延动力参赛的N2机器人身高仅1.2米、体重30千克,被大众戏称为“小孩哥”。其搭载了18个高性能关节,单关节扭矩≥150N·m,能以3.5m/s的速度奔跑,并可实现连续空翻。
为配合比赛,团队除了为机器人穿上了特制运动童鞋来吸收震动,还准备了降温喷雾用来给机身降温。姜哲源表示,松延动力N2机器人发热情况总体不算严重。主要是在设计之初,松延动力比照电机与关节所需扭矩,设计就是“过剩”的。
此外,由于比赛前一天,北京下了雨,比赛路面仍有些湿滑,不少参赛机器人连续摔倒。松延动力报名的两支参赛队伍中,“小顽童”队没有摔倒,但“旋风小子”队在后半程中多次摔倒。
松延动力算法副总裁崔文昊向《财经天下》表示,“后续我们会采用载板加核心板的电路系统,增加电路系统的散热面积。”
姜哲源表示,“小顽童”队的表现主要因为团队在赛前针对跑步场景,重新训练并优化了算法。
在此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许多困难点,包括状态估计、地形设计、课程学习、动作模仿、奖励函数、URDF(通用机器人描述文件)如何去优化等等。“这不是解决了1个大问题就能完成的,可能要解决100个小问题才行。”
而对于自家的算法水平,松延动力比较自信。崔文昊对《财经天下》说,“外界总说(我们的)硬件指标比宇树差,我们有一点不甘心,只能通过调整硬件来弥补”。
姜哲源则认为,宇树科技的优势还在于,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交付。交付量高的同时,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故障、返修等问题,证明其产品品控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02、一家员工平均年龄25岁的公司
虽有挑战宇树的雄心,但行业看来,松延动力毕竟还是一家年轻的创企。其创立时间不到2年,已做出5款机器人并逐步实现量产交付。员工平均年龄仅有25岁,核心团队出身于清华、浙大等高校。
姜哲源也才27岁,高考时他以北京市第28名的成绩入学清华,攻读电子系,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为强化学习。他也自嘲,是家里学历最低的人。姜哲源的父亲是清华本硕博连读,目前在清华任教;母亲则是北大的老师。
或因公司里的年轻人更多,姜哲源向《财经天下》表示,松延动力不像企业,更像一个班级,内部分为几个课题组,由老人带新手。目前松延动力员工人数在70人左右,团队的主要技术带头人分别负责算法、结构设计、多模态和人脸设计、电路设计。
“我从初中就玩Arduino,玩得很溜,所以父母都觉得我适合做软硬结合的事情”,姜哲源说。入学清华时,在清华最具盛名的计算机系和电子系中,他选择了电子系。“清华电子系的培养方案和具身智能是非常相关的,既要会做算法又要会做硬件。”
2021年9月,姜哲源博士入学后,曾师从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并主导了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研究。他也同时开始思考专业落地方向,而四足机器人是强化学习中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
姜父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想法:“只有两种论文值得发,只有两种工作值得做。一个是开山之作,一个是收官之作。”顺着这个思路,姜哲源发现已有许多高校课题组在研究四足机器人,而当时的四足机器人领域不具备做 “收官之作”的条件。
在寻找“开山之作”的可能性中,姜哲源锁定了人形机器人赛道。
当时,行业还是一片蓝海。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科技还在研究四足机器人。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他很久以前便做过人形机器人,但彼时并不看好此赛道。因为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和算法,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对超多自由度和复杂系统控制稳定性的要求。
▲松延动力在办公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但这没有影响到姜哲源的创业热情。2023年,他在攻读博士时辍学创业,并拉来了更擅长做多模态AI交互、自己的高中同学也是博士同学胡晨旭。在老师的引荐下,姜哲源认识了SEE Fund无限基金合伙人马麟,并从SEE Fund等一众清华系投资机构拿到了天使轮融资。
幸运的是,姜哲源的创业时点,正赶上了人形机器人的风口吹起。
2023年,ChatGPT的风靡帮机器人解决了关键的痛点。人机多模态交互与运动硬件的结合,打开了所谓“具身智能”的想象力,也让市场关注热点从四足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更多转向了人形机器人。
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随之陡然提速,宇树H1、智元远征A1、傅利叶GR—1、星动纪元“小星”、逐际动力CL—1等原型机先后面世。2023年12月,特斯拉的第二代Optimus正式亮相,并实现了流畅行走、深蹲、抓握鸡蛋等动作。
▲特斯拉的第二代Optimus
2023年,松延动力团队成立30多天,便“手搓”出了第一台机器人。2023年11月,在先后推出人形机器人Dora、N2后,团队开始向仿生机器人领域行进。
5月11日,松延动力发布了最新研发的仿生人产品“小诺”。“小诺”以亚洲人形象为设计原型,能够同步模仿人类的多种面部动作,如闭眼、张嘴、歪头等,效果十分逼真。其技术最大难点在于将仿生机器人柔软的脸皮与硬质材料结合起来。这在业界现在仍是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的解决方案是用胶来黏合。
姜哲源透露,为此松延动力尝试了多种办法,最终通过一种更加适合量产的方案,将脸皮与硬质结构互相卡住——公司已经为该方案申请了专利。
03、发展的关键是数据
凭借不断迭代的技术能力与产品,以及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带动“出圈”,松延动力在5月11日的生态战略会上,现场签约了5000多万元订单,售出1000多台人形机器人、20多台仿生机器人,超额完成了2025年的销售目标。
松延动力产品的落地场景,目前还多停留于教研、商业迎宾、文旅导览接待等。但投资人看中的,多是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愿景。
大众会期待,“或许5年后,会有一个家庭机器人为我们洗衣做饭、烹茶煮咖啡、打扫清洁叠衣服。”目前,松延动力正在研究如何制造出一台可以叠衣服的机器人,“它的价格会非常便宜”。
姜哲源表示,目前横亘在具身智能发展前方的最大难题是真实数据不足,且不同公司机器人数据无法相互复用。
高盛报告曾指出,大语言模型可以依赖互联网中大规模存在的视频、图像、文本数据,而具身智能所需的重要物理数据,如力、扭矩、运动数据等仍然稀缺。
“目前人类的数据积累与机器人最终所需的数据规模,还有着上万倍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层面正在成立相关的数据中心,“我觉得这个难题大概3~5年就可以被攻克”,姜哲源说。
松延动力打动市场的一大优势还源于“廉价”。通过伺服电机自研、供应链高度国产化,松延动力将N2机器人的售价压至3.99万元,仅为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1/5。
事实上,宇树科技能脱颖而出,很大原因也在于其“价格屠夫”效应。2024年5月,宇树便用关键零部件自研,将轻量级人形机器人G1基础版价格打到了9.9万元。
姜哲源表示,N2机器人的毛利率只有20%左右。将毛利压低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话题性的价格达到“出圈”的效果。“我们发现最后以价换量换出了一个亿,如果卖10万元或者更高的话,是换不出这么高的收入规模的。”
近日,松延动力的估值已从赛前的5亿元涨到了20亿元左右。今年3月,朱啸虎的“人形机器人泡沫论”给松延动力的发展制造了不小“杂音”。
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金沙江创投在过去几年投资了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但最近几个月都在陆续退出。除了松延动力,金沙江创投也在2024年9月退出了对星海图的投资。
朱啸虎的言论,一度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其表态当天,A股机器人相关板块集体大跌,一些业内人士对他的看空言论表达了强烈不满。
对于和金沙江的龃龉,姜哲源告诉《财经天下》,金沙江投资松延动力大约在2024年3月,“但不是朱总投的,是朱总的合伙人投的”。
同期,星海图也曾公开表态:公司从未与朱啸虎进行过任何直接交流,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姜哲源提到的关键投资人或为张予彤。截至2024年4月之前,作为金沙江创投曾经的管理合伙人,张予彤与朱啸虎关系颇为微妙。她曾投出了小红书、深鉴科技、循环智能等代表作。同时据媒体报道,她也参与到了大模型明星公司Kimi的运作当中。
2024年11月,包括金沙江创投在内的5家循环智能(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创办公司)投资方,在中国香港对杨植麟、月之暗面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提起仲裁。背后诱因便是朱啸虎认为张予彤“违背受托责任”,并在社交平台上连续发文炮轰杨植麟与张予彤,将金沙江和月之暗面一齐推上了舆论高点。
对此,姜哲源表示,自己没有和朱啸虎有过太多交流。但他评价,“朱总的合伙人很有科技投资的眼光。她是在我们估值最低那段时间(约2亿元)进来的”。
而在2024年年底,不足一年时间,朱啸虎便以3亿元估值将松延动力的股份卖掉了。“现在我们的估值是20亿,朱总卖在了低点。”
面对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的质疑,姜哲源表示应该冷静看待。“别人说你好,不意味着就真的好”。特别是对初创公司来说,更应该警醒自己,是否还有技术进步和迭代的空间。
在朱啸虎引起的风波中,松延动力曾在宣传视频中以“无惧杂音,继续前进”的配文隐晦回应。姜哲源则在朋友圈转发了该视频,并评论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 |林小葵,编辑 |李不清,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