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3日发表题为《为协调安全利益,中国和东盟必须弥合信任缺口》的文章,作者是阿斯玛·哈立德。全文摘编如下:

今年4月,北京在一次讨论周边外交的会议上概述了新的安全理念。该框架呼应了“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这一说法。

中国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致力于反对外部势力“单边霸凌行径”和捍卫亚洲共同家园的稳定伙伴。

北京发出的外交信号也呼应了其全球安全倡议的雄心——也就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致力于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

过去数年间,中国始终倡导超越对抗性集团政治。通过全球安全倡议以及与东盟的外交互动,北京正破除排他性阵营概念,推动建立通过和平协商管控争议的地区机制。

中国多次申明其并不谋求霸权,主张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争议,反对外部势力干预。中方肯定了东盟的中心地位,并积极参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中方有何表态,而在于历史积怨造成挥之不去的信任赤字,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压力。

然而这一信任鸿沟并非不可跨越。在东南亚这样的复杂区域,构建信任需要双向努力。正如中国被要求澄清自身战略意图并尊重邻国的主权那样,东盟也须谨防过度依赖外部势力,以免加剧地区阵营化。

加强与美国的防务合作看似是谨慎的平衡之举,但有可能使东南亚沦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

此外,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雅万高铁等项目,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依存度正持续加深。这些合作不仅仅关乎影响力,它们代表着区域发展的利益纽带。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安全领域更广泛的信任基石。

在这方面,柬埔寨提供了范例。柬埔寨与中国的接触并未妨碍它欢迎其他合作伙伴。事实上,这表明中国的支持可以与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共存。这正是一个成熟和具有包容性的安全架构的应有之义。在这样的框架下,没有哪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对中国来说,它可以通过进一步参与多边演习和对话机制,增信释疑。

东南亚国家必须澄清自身战略意图。如果各方都保持政策清晰,误判风险就能最小化——地区不信任往往源于对主权要求、联盟关系以及战略意图的含糊不清。

中国-东盟对话机制仍然是将这一共同责任制度化的最佳平台。(编译/杨雪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