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生孩子,到底是谁的问题?

伴随着出生率逐年下降,各个国家也陷入了恐慌之中。



然而,对此现状,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却表示:生不出孩子的原因都在男性身上。

这究竟又是什么说法呢?



出生率持续降低的表现

如今,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已成为了一场悄无声息的“人口革命”,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总和生育率已从1950年的4.7降至2021年的2.3,接近维持人口稳定的2.1警戒线。



这场“无声的浪潮”正在重塑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各个国家的出生率也实在让人堪忧

在韩国首尔江南区月子中心,门可罗雀的景象折射出韩国生育率(0.78%)全球垫底的现实,日本幼儿园不断传出闭园的消息,适龄儿童数量已经连续42年持续下降了。



中国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800万,但上海户籍人口的生育率却仅占0.7%,独生子女政策形成的“421”家庭结构正在倒转。



这些地区,都呈现出“三高”的特征,也就是职场竞争高压、教育投入高额、住房价格高企。

韩国首尔新婚夫妇平均需要攒够11年才能买得起房,北京学区房的价格甚至要超过家庭年收入的30倍……这些无形中都为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而就其他国家而言,德国生育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美国的生育率跌至1.66%的历史新低,加州硅谷的精英们宁愿把钱花在加密货币上,也不愿意拿来养育孩子。



法国作为欧洲生育率“高地”,虽然出生率达到1.83,但却面临着郊区移民与本土居民生育率的两极分化。

除此之外,人们婚姻观念的根本转变也是造成出生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终生未婚率”突破30%,中国的“懒婚族”群体也在逐步扩大,年轻人似乎非常抵抗“婚姻”。



同时,生育决策也从“家庭义务”转向了“个人选择”,现在的年轻人谁管你要不要传宗接代,只想着及时行乐,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



而这一些,都要归结于城市化进程所催生出的新型的生活方式,在科技感十足的深圳,人们平均初育年龄推迟到31.6岁,与上世纪相比,延后了至少近10年的时间。

目前,全球大城市正在演变为“儿童稀缺型”社会,这场全球性的生育衰退也正在改写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而这不单单只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变化,更是人类对生存意义、家庭价值、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重构。

当生育率曲线持续下行,我们正在见证的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对此,著名诺贝尔奖得主归结出了原因……



诺奖得主提出:多国生育率暴跌,原因都在男性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提出的“生育率暴跌,其实原因都出在男性”的结论。

这一结论的提出,无疑颠覆了人们传统认知中,将生育压力归咎于女性的思维固化



根据她的研究显示,现代职场结构与男性对家庭责任的逃避,构成了阻碍生育的核心矛盾,这个看似反常识的结论,其实才是基于对半个世纪劳动力市场变迁的真正深层次的剖析。



戈尔丁研究发现,高薪职业就像一个“时间黑洞”,以美国为例,收入前10%的男性每周工作时长要比1979年增加8.2小时,而陪伴子女时间仅增长半个小时。



在东京某单位,35岁男性的平均工作日睡眠时间压缩到4.5小时,这种随时待命的工作文化,无疑将男性锁定在“缺席的父亲”角色之中。



而更严峻的是职场晋升的隐性规则,企业倾向于奖励“随时待命”的员工。

硅谷科技公司中,放弃育儿假的男性获得晋升的概率高出27%,这种制度性的压迫,使得部分男性陷入“赚钱养家”与“参与育儿”的二律背反



戈尔丁指出,男性对家务的消极态度形成负向循环,日本内阁府调查显示,65%的丈夫认为“挣钱就是尽责”。

但现实却是东京普通家庭仅靠单收入就已经难以维持生计,这样的结局只能迫使妻子在“职场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少生。



如今,各国政府推出的育儿支持政策频频失灵,戈尔丁揭示其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中的性别盲视

瑞典虽提供480天共享产假,但男性平均仅使用28%,导致雇主潜意识歧视育龄女性,伦敦金融城推行“灵活办公”后,选择弹性工作的女性晋升率下降41%,但男性却不受影响。



这种系统性的偏差,使得当代女性面临残酷抉择,要么放弃职业发展,要么就压缩生育计划。

结语

传统的性别角色认知成为了隐形的额“枷锁”,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使得北上广深30%的男性拒绝分担育儿的压力,育儿压力全部压到了女人身上。



而戈尔丁的解决方案直指要害——重构“成功男性”的定义标准,毕竟,生育从来不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共同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