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18日,又一声爆炸撕裂了叙利亚东部的天空。这一次,目标是位于代尔祖尔省迈亚丁镇的一处警察局。据叙利亚官方媒体SANA援引安全消息人士报道,袭击已造成至少三人死亡,多人受伤,具体伤亡数字仍在统计之中。事件发生地接近伊拉克边境,是近年来武装活动频发的敏感地带。尽管叙政府未明确指出袭击责任方,但熟悉该地区局势的人都明白,这片土地上并不缺乏潜在的“引爆者”。
迈亚丁位于叙利亚东西轴线的核心枢纽,地理位置对政府控制力构成重大挑战。自2019年“伊斯兰国”被宣布在叙利亚境内失去所谓“哈里发地盘”以来,恐怖组织虽从地表消失,却在地下以游击形态死灰复燃。此次针对警署的袭击,再次印证一个被反复验证的事实:叙利亚虽战火略缓,却远未进入真正的和平。炸弹的轰鸣证明,“后战场时代”的安全风险,远比一场正面冲突更加难以预测与防范。
代尔祖尔省原本是叙利亚石油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也成为多方势力角力的焦点。在美军曾控制的叙利亚东北部,美军残留力量和库尔德武装依旧虎视眈眈;而迈亚丁所在区域虽属叙政府控制,但亲伊朗武装、前IS残余以及地方武装组织交错盘踞,形成典型的“无主权地带”格局。此次爆炸案,虽未有组织宣称责任,但各方都清楚,这类针对政府象征性设施的袭击往往出自有备而来的地下力量,既是对安全形象的挑衅,也是对地方控制权的争夺。
值得警惕的是,这起爆炸并非孤例,而是近几个月来叙东部安全形势恶化的缩影。仅在过去三十天内,代尔祖尔省与哈塞克省交界地带便报告数起针对巡逻队、检查站和军事据点的爆炸与伏击事件。无论是流散的IS残余,还是暗中扩张的亲伊朗武装,都在利用中央政府“治标不治本”的空档期,将东部变为地下行动的试验田。在这一地区,所谓“和平进程”只是文件上的用词,而现实则是步步惊心的生死考验。
叙利亚政府对外长期宣称“已重掌全国大部分领土”,但事实是,在迈亚丁这种“地理交叉口”上的治安失控,正不断消耗其统治正当性。一旦警署这种象征国家暴力机构的设施都不能确保安全,那政府对边远地区居民的控制与保护承诺便沦为空谈。这种安全真空并不只对叙利亚构成威胁,更对整个中东格局投下阴影。因为一旦代尔祖尔彻底失控,其与伊拉克安巴尔省交界的广阔戈壁极可能重新成为恐怖分子跨境活动的“走廊”。
迈亚丁爆炸案凸显的不仅是叙利亚政府的无力,更暴露出国际社会对叙东问题的集体失声。从俄罗斯到伊朗,从美国到土耳其,曾积极介入叙战的各方,在当前全球局势愈发复杂之际,纷纷将注意力从叙利亚抽离。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事自顾不暇,美国则将战略重心东移至印太,伊朗也因国内问题与地区紧张局势日益收缩势力,留下的“真空地带”,就由地下武装、走私网络与恐怖残余所填补。迈亚丁的爆炸不过是这一趋势的局部写照,其实质是整个叙利亚“国家破碎化”格局的长期延续。
另一方面,爆炸发生的时间节点亦颇耐人寻味。近日,叙政府正试图通过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恢复外交关系、吸引投资以推动重建。而此类安全事件的频繁爆发,显然削弱了外界对叙利亚安全局势的信心,极可能进一步拖延国际资本的介入,间接影响巴沙尔政府重建进程。对反对势力而言,此时发起打击不啻于精准的战略操作:在谈判桌尚未搭建牢固之际,以一记炸弹动摇对手在国际舞台上的合法性形象,成本低、收益高。
站在中立角度观察,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即便叙利亚中央政府实现全面军事控制,治理真空、经济崩溃、族群裂痕与地区干预仍使得国家难以真正恢复秩序。迈亚丁爆炸事件再次提醒世人,叙利亚的“战后”阶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和平过渡,而是一种低烈度冲突的延续。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处警署、哨所、检查站,甚至学校与医院,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对叙利亚人民而言,和平的缺席远比战争的残酷更加令人绝望。战争期间尚有“前线”与“后方”的划分,而在如今的叙东平民生活中,随时可能被卷入的爆炸意味着没有任何地方是真正安全的。而对国际社会而言,继续忽视叙利亚东部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将不仅限于人道危机扩散,还可能为未来新一轮恐怖主义活动埋下伏笔。
此次爆炸虽规模有限,但其象征意义重大。它昭示出叙利亚仍未摆脱“火药桶国家”的命运,也提醒世界,哪怕战斗表面已停息,只要深层结构性问题未解,炸弹终将随时响起。迈亚丁的夜色里,那一声轰鸣不是结局,而是告诫。对叙利亚而言,真正的和平之路,仍漫长而崎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