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5月以来,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紧扣“安全第一、文化引领、人才驱动”主线,扎实推进况楼220千伏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以全流程安全管理和青年队伍培养为双轮驱动,通过制度管控与文化引领双向发力,全力打造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现场,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工程启动即迎挑战,系统改造难度空前
安徽淮北况楼变电站为敞开式智能变电站,建有2台容量分别为180MVA的主变压器,终期为3组同容量主变。220千伏采用不完全双母线单分段接线方式,110千伏采用双母线接线方式。本期改扩建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扩建ⅠMB母线设备间隔及母联1间隔,新增间隔内断路器、电流互感器,优化接线型式;第二阶段扩建况杨27A1、27A2两条线路间隔。工程整体改动面广、系统关系复杂、涉及专业繁多,是况楼变电站历史上施工难度最大、调试配合要求最高的复杂项目。
前置谋划严防控,多轮审查压实责任
本次工程不仅面临220千伏I母、II母轮停,更因扩建IMB压变间隔,引发两套母差轮停调试及220千伏全间隔轮停配合的复杂局面,二次系统调试与继电保护校验风险系数剧增。面对重重挑战,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工程初期即高位推进前置管控,组织多轮次施工方案重查,严格对标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优秀典型工程标准,从设计、施工、运行、调试等全流程开展风险识别与危险点分析,逐项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施工方案既科学严谨又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围绕风险环节,中心制定专项安全技术交底方案,并结合往年典型问题开展经验复盘,重点强化对保护压板管理、回路接线核查、轮停调试联动响应等关键控制点的过程管控。通过预控+现场盯控双重机制,确保每一项高风险作业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施工过程中,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建立“双负责人”制度,技术负责人与安全负责人双线并行,对关键工序实施全程监督;利用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现场人员作业行为、设备运行状态,对违章操作、安全隐患第一时间预警。
以战代练强本领,“老带新”激活青工成长力
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秉持“现场即课堂、实战出真知”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本次改扩建工程作为锤炼青年员工的“大熔炉”。组建“技术骨干+青工”结对攻坚小组,围绕保护改造、母联调试、回路接入等典型问题,设置专项任务包,实行“老带新”作战小组模式,安排青年员工从方案编制到设备调试全流程深度参与,快速提升其系统思维与风险识别能力。鼓励青工独立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遇到难题时,团队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提升青工专业素养。
通过老带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技术监督验收质效,更有效强化了现场安全管控能力。青年员工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逐步从“新手”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同时,为大型改扩建工程积累了宝贵的人才培养经验,将“老带新”模式固化为常态化培养机制,为后续项目储备充足的专业力量。
文化引领聚合力,全员安全意识持续升温
随着工程推进,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积极培育特色安全文化,以正向激励激发全员安全主动性。对在隐患排查、安全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工优先评优,在岗位培养、绩效考核中予以倾斜。如今,“学技术、查隐患”在班组蔚然成风,安全意识已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目前,中心将持续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控措施,不断总结优化施工与人才培养经验,确保况楼220kV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完成,为后续电网建设项目积累经验、储备人才。
下一步,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将继续以“打造安全文化示范现场”为契机,推动制度安全、文化安全、技术安全深度融合,不断筑牢电网建设发展的“第一道防线”。(刘露 孙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