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希卡隆岛是科伊瓦岛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这里植被茂盛,是很多动物的家园,白脸卷尾猴和科伊瓦岛吼猴就生活在这里。
由于是海岛,这里也是科学家研究灵长类动物最好的天然实验基地。
有一天,科学家突然发现安置在岛上的摄像机,拍摄到卷尾猴背着吼猴幼崽的画面,觉得非常奇怪。
白脸卷尾猴和科伊瓦岛吼猴同处一个岛屿,但两者饮食上有差异,加之岛上食物丰富,按理说它们不是竞争关系,生活中几乎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为何突然出现如此怪异的互动行为?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研究人员甚至还脑补了一出“童话故事”:
“一只善良的卷尾猴看吼猴父母带孩子辛苦,于是帮它们带孩子,就让吼猴宝宝骑在背上,逗宝宝开心!”
又或者是:“吼猴宝宝和父母走散了,被卷尾猴发现,好心领养它。”
在动物界,跨物种领养罕见,但还是有的,因此科学家们刚开始认为领养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团队专门立项研究了,研究结果发表在2025年5月19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事实证明,背后真相远没有想象中美好,而是丑陋的!
“小丑”卷尾猴因为无聊“绑架”幼崽
第一时间,团队搜索了过往摄像机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总共发现4个背着吼猴幼崽的卷尾猴身影,经过仔细比对,发现是同一只卷尾猴背着4只不同的吼猴幼崽,团队将其命名为“小丑”。
小丑是一只亚成年雄性卷尾猴,通常跨物种领养大多涉及雌性,而小丑是雄性,领养的解释略显牵强。
于是团队将研究时间拉长了,随后又查看了5个月后和15个月后的摄像机资料,发现:
除了“小丑”卷尾猴外,还有另外4只亚成年雄性卷尾猴也会背着吼猴四处走动;
被背着走的吼猴幼崽总共有11只,最久的被卷尾猴背了9天,但结局都很惨,其中4只已经死亡,科学家推测剩余7只幼崽大多命运相同,离开父母只能无奈抓住卷尾猴毛发到处跑,之后会被活活饿死。
因为卷尾猴根本没有好好照顾它们,没有喂养幼崽(无奶),也没有和它互动,更不会给它梳理毛发,似乎,背上的吼猴幼崽更像是一个“活着的挂件”;
与此同时,有人报告看到吼猴父母在树上悲伤地呼喊自己的孩子。
结合以上种种,研究团队驳斥了卷尾猴领养吼猴幼崽的说法,认为“偷盗”或“拐走”更为贴切。
吼猴
至于原因,科学家也很无奈。
因为这么做其实对卷尾猴没有实际好处,相反从吼猴父母那里偷走幼崽,还有很大风险,因为成年吼猴的体重几乎是卷尾猴的3倍。
吼猴父母发现孩子不见了,也会来抢夺,但卷尾猴会群体击退它们,最终吼猴父母也只能放弃。
为此,科学家的解释是:“没有好处,还有风险,参与的还都是亚成年雄性,只能说是卷尾猴吃饱太无聊了!”
也正是无聊,科学家还意外记录了一次“偷娃”热潮,最先发起的是“小丑”卷尾猴,过了几个月其他雄性卷尾猴也纷纷效仿这种“偷盗行为”。
有趣的是,科学家还发现,流行偷盗吼猴幼崽的卷尾猴,和岛屿上会使用工具的卷尾猴是同一批。
科学家会在这里做研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里的卷尾猴会使用工具。
科伊瓦岛国家公园由三个岛屿组成,三个岛屿上都有卷尾猴。
科伊瓦岛上,雌、雄卷尾猴都会使用工具,而希卡隆岛上,只有岛上特定区域的雄性会使用工具,已经观察到它们会用石器来敲碎坚果和贝类,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
恰巧,偷走吼猴幼崽的也是这些雄性,科学家在岛上其他(未使用石器的卷尾猴)生活区域额外部署了47个相机,均未发现偷盗幼崽行为。
如此巧合,进一步印证了卷尾猴“无聊作案”的动机。
想想也很合理,在一个孤岛上,没有捕食者,食物又充足,卷尾猴们过着相当舒适、轻松的生活,可能缺乏刺激,太无聊了,才会兴起这种怪癖。
最后
其实,动物界的“偷娃狂魔”,不止卷尾猴一个,南非的狒狒也会这么做,它们更狠,偷的是狮或豹的幼崽。
它们的结局和吼猴幼崽是一样的,被偷走后,狒狒将其当作玩具,一会抱到树上,一会丢来丢去,最终幼崽会因为虚弱而死亡,死后还有可能被狒狒吃掉。
相比于卷尾猴的“无聊动机”,狒狒的理由倒还能理解。
科学家认为狒狒是为了“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狮子和豹成年后必然成为狒狒的捕食者,既然你长大后要吃我,那我还不如小时候就将你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