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进入老年化时代,据统计,五个之中,就有一个老人。
老人群体中,也有不少空巢老人,一人户等。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宁愿在家苟延残喘,也不会去养老院。
另一方面,很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收入一点点,为赡养老人烦透了心,也期待老人去养老院,为时间省心一点。
为什么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01
儿女来养老,惯了。
邻居张叔,一直以来是大家眼里的“标杆”。
他送走了父母,又把岳母带回家,多番照顾。
去年冬天,张叔一改往日的做法,决定把岳母送到养老院。
岳母快九十岁了,有点神志不清,但能吃能喝,非常活跃。听说女婿要送其到养老院,立马开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模式。
岳母还离家出走,让张叔找了老半天,疲惫不堪。
张叔对岳母,几乎是哭着说:“你去养老院吧。你也不看看,你每天要照顾,你的女儿又中风了......”
张叔一边照顾中风的妻子,一边照顾瞎胡闹的岳母;自己也是六十多的人了,哪里吃得消。
岳母却不管那么多——有女儿,凭什么让自己住养老院。女儿结婚、买房,自己的掏了钱的;女儿从小学读到高中,也花了不少钱;女儿也有退休金,不是很穷。
千年以来,养儿防老的模式,都已经很成熟了。
在这几年,很多家庭没有儿子,或者是独生子女。但是儿女来养老,还是一大批老人认定的最理想的方法。
如果有几个儿女的家庭,把老人送到养老院。马上有亲戚站出来反对:“几个儿女的家庭,还送老人去养老院,真的不孝。”
周围的人都坚持“儿女养老”,那么你家的老人去养老院,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不管儿女如何解释,说自己很忙,收入不够,身体扛不住,都无济于事。反正送老人去养老院,就是不孝顺。
老人如果被送到养老院,第一时间就是感慨:“养儿养女有什么用,儿女都缺德啊。”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家庭的养老模式,变成了某种习惯,就再也难以改变了。
02
养老院不好,怕了。
有一个新兴的词语,叫“养老鄙视”。
这养老,也被人分成三六九等。去养老院,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也是最低层次的做法。
如果老人长期在养老院,周围的人都鄙视这样的家庭。
更现实的是,十个人中,有八九个人告诉你:“养老院,不好。”
比方说,养老院里的员工,对老人态度不好,有的很凶;养老院里,老人特别孤独,是纯粹等死。
当然,很多人认为,养老院的收费太贵了,真的住不起。
我们随便上网一查找,关于养老院不好的消息,如雪花一样飘来。一些自媒体人,唯恐天下不乱,把养老院说得一无是处。很少有人,理性分析养老院的情况。
“零度时评”媒体平台上就有一条消息:老人在养老院遭粗暴对待多处骨折,警方已立案 律师:护工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
我们不看内容,就看标题,就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
类似的消息多了,累积起来,就让很多老人产生了去养老院的惧怕感。
一些中年人也担心老人受到恶意,在自己能够扛得住的情况下,就不送老人去养老院。
其实,养老院不好,是一种“刻板印象”。或者说,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毁掉一锅粥。”
有一个不好的养老院,一个院里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大家就认定养老院不好。而一粒“老鼠屎”,又没有办法根除。
看过了负面消息,再去看正面消息,怎么看都令人怀疑,是不是虚假的。
03
老人适应力,少了。
自媒体人“柳婉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湖南的吴先生,把父亲送到养老院。
去之前,父亲也是同意的,很主动。
但是一个月之后,父亲就不乐意了,哭诉:“这里是煎熬。”
父亲年轻的时候,干体力活,使劲赚钱,对家庭也很负责,把儿女都送到大学。
父母会拉车,搅拌水泥,会做红砖,什么都一学就会。
但是父亲老了,却迟钝了,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父亲曾经住农村院落,很自由,很方便。到了养老院,只有一间房,吃饭的口味没有人照顾,只能顺着大食堂。
锻炼身体的时间,也是养老院安排的,不会惯着父亲。
在父亲看来,养老院的行为,都是“暴力”。
有句名言:“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老人不知道,养老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儿女的生存环境,也在巨变。
老人也无法从“自家”,变到“养老院”。环境的改变,让他猝不及防。
就算养老院配备了专业的保姆,老人也认为,不如“儿女好”;养老院环境优雅,医疗也配备了,很科学,老人认为“不符合自己”。
老人也不知道,儿女的生活很难,动不动就失业,培育孩子的费用,房贷,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社会,老人走到养老院,立马就变得暴躁,各种不配合;护工对老人劝说,移动,都会被老人认定为恶劣。
04
我们不排除,有养老院做得不好,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很多养老院是很不错的。
如果老人有心,在退休之后,早早去养老院体验一番,适应一下。等自己七老八十,再去养老院,就没有害怕了。
老人也可以早早去考察,到底哪里的养老院,适合自己。
老人也看看儿女的生活难处,将心比心,舍得把养老的压力,给儿女吗?
哪一种养老方法,都不会让百分百满意,唯有放宽心,接纳就是福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