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2024级5班的刘美琪,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让节约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当我们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享受着美好的校园生活时,可曾想过资源对于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资治通鉴》有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不仅是我们千年的文明智慧,更是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必须肩负的责任。然而环顾校园,浪费资源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令人揪心。

漫步校园,刺目的浪费场景总在不经意间叩击心灵:食堂的泔水桶里,每餐都堆积着大量被丢弃的饭菜,那被随意丢弃的饭菜,是袁隆平院士躬身稻田的心血,是农民伯伯汗滴入土的结晶,却在垃圾桶里无声叹息;洗手间里,未关紧的水龙头滴答作响,而干旱地区的农田正龟裂着渴求雨水;教室里更上演着荒诞的剧目,即便在阳光明媚的课间,灯光也亮得刺眼;三三两两的人影,空调和风扇仍在空转;崭新的草稿纸,一笔写错,便被弃如敝履——这些刺眼的画面,仿佛在嘲笑我们对能源的漠视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上一些奢靡的消费风气,正悄悄侵蚀着我们的价值观,让节约在攀比和虚荣面前逐渐失色。

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虽然幅员辽阔,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我们挥霍无度时,实则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能源储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关乎国家命脉的现实课题。

《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份祖训穿越七百年时空,在今天的校园里依然振聋发聩。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粮食足以养活20亿人口。当我们谈论节约时,不是在讨论某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根基。

作为中学生,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但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要明白,珍惜资源不是寒酸,而是文明;不是束缚,而是远见。北宋学子尚知废纸重制、残烛再熔,今天的我们更应躬身力行:打饭时,按需取量,让“光盘行动”成为餐桌上最美的风景;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让每一滴水都能滋润需要它的角落;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断电,让每一度电都能点亮更有意义的时光;纸张双面使用,垃圾分类投放,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循环再生。

老师们、同学们,青春不该在浪费中虚度,而应在节约中闪耀担当。当我们学会珍惜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资源的节约,更是品德的提升和心灵的富足。让我们以青春之名,立下节约的誓言:从今天起,做节约资源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做节约风尚的传播者,让节约理念在校园内外生根发芽;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愿我们都能成为节约资源的先锋,让节约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

谢谢大家!











初审/刘鑫 编辑/吴建序 复核/余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