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五一”假期,乡村成为不少人奔赴的“诗与远方”。
山东青岛推出“片区乡村游·提振消费季”系列活动,赏花、采摘、研学、亲子游,让游客发现乡村新看头;可玩、可学、可沉浸的“新农潮”,也让乡村有了新赚头。
据统计,“五一”假期期间,青岛10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共计接待游客58.05万人次,带动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等实现营收5796万余元。
丰富多样的乡村资源,满足了假日里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渴望。乡村振兴片区“五一”假期的乡村旅游热潮,有效拉动了农村消费升级,成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青岛即墨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片区水清岸绿,充满野趣。
像村民一样生活
“乡村能让我真正放松下来,有种回家的感觉。”
“来到田间地头,看村里人眼中的风景,吃当地的美食,像村民那样起居作息,是一大乐事。”
一风景,一庄一特色,各具情态的民居,口味不同的菜肴,让到此一游的人们感受到特别的新鲜感。
“农业、农村、农民”所蕴含的浓郁乡土气息,是乡村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乡村处处有景,不必刻意造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传承“甩浆拉毛”等传统工艺,“修旧如旧”式保留胶东传统村落风貌,留住百年国槐、百年老屋……在岁月的雕琢下,乡村自然形成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景观。
“山里樱桃”乡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乡游、“田园旅居”乡宿、“山里课研”乡学、“农夫山集”乡市等特色活动,依托杨家山里最原生态的风景物产、乡风乡俗,形成“杨家山里·原山原水”农文旅品牌,受到游客青睐。“五一”假期期间,片区接待游客超过11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万元。
乡村旅游不是城市游的“低配版”,理想的乡村游是要“像村民一样生活”。这不仅要保留乡村风景,更要有村民的广泛参与。
村民当上“民宿管家”,玩起“村”字头的文化体育活动;“农二代”“村二代”返乡创业,开起“村咖”、田间陶艺工作室、地头上的烘焙体验工坊……在崂山区流清湾乡村振兴片区,“五一”期间片区民宿基本实现100%预订,部分精品民宿连续多日满房,单日最高接待入住游客超5000人次。
住上由村民旧房改造的民宿,品尝村民亲手制作的宴席,逛一逛充满烟火气的大集,同村民一道参与农事活动……新农人、新农俗总会带给人惊喜,让人们即使远道而来,亦能宾至如归。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磁场”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游的魅力,不仅在迥然不同的风景里,更隐藏在各有其趣的民俗文化中。
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乡村旅游的魅力也源于乡村文化的厚度。老房子、老物件、农家菜……历史悠久的村落总是承载着浓郁的乡土记忆。在青岛平度崔家集向阳红乡村振兴片区的智慧农业大棚里,红彤彤的小西红柿一口爆汁,农耕的辛劳汇成这一口清甜。
走进莱西水集街道产芝湖乡村振兴片区的产芝新村,村口的“产芝老家”纪念馆内,陈列着传统农具、生活老物件、历史照片等展品,还原胶东乡村的生产生活场景。纪念馆外,“乡村记忆墙”上张贴着村民捐赠的老照片,记录乡村的时代变迁。非遗工坊的胶东花饽饽、农家乐的淡水全鱼宴,唤醒舌尖上的乡村记忆……
乡村文化各有情态、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强烈的“乡村文化磁场”。
散落于乡间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是宝贵且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引起游客共鸣并愿意一次次走进乡村的重要因素。
青岛胶州艾山乡村振兴片区,依托非遗手造和青岛艾山天文台全国流星监测网,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艾草非遗+探秘星空的文化磁场”。
“五一”假期,在胶州市兴郭村的有艾工坊内,游客亲手制作艾草香囊、体验古法艾绒捶打,通过非遗研学课程了解艾草文化和非遗技艺。而在不远的东王家庄流星博物馆内,球粒陨石、铁质陨石等各种来自宇宙的“精灵”沉睡其中,多台偏光显微镜让人一览五彩斑斓的陨石微观世界。
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农民“拾起锄头能种地,拿起画笔能作画”。十里油画长廊,让游客看到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艺术乡村。
寻诗不必去远方,乡村就是“艺术的大地”。
在青岛胶州艾山乡村振兴片区,游客通过非遗研学课程了解艾草文化和非遗技艺。
走出一条充满乡土味、青岛韵、齐鲁风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乡村要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面对各式各样的需求。以前,乡村提供民宿,安全卫生即可。现在,游客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想做手工艺,有的想办读书会,有的想体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还有的想听房东讲本地故事……
只有不断丰富乡村体验场景,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生态,实现“各美其美”,并以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才能将乡村游的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能量”。
崂山区流清湾乡村振兴片区,山海相连,“只此青绿”。平度市印象大泽乡村振兴片区,紫红的葡萄挂满枝头。利用生态优势发展“高效农业+文旅”的城阳区东毛西毛乡村振兴片区,主打生态发展的“绿”;以凯盛浩丰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发展数字农业的莱西市七星河乡村振兴片区主打智慧乡村的“蓝”……
青岛深入挖掘乡村特色,为每一个乡村量身定制专属“色彩”。通过充分探寻各个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打造差异化的乡村品牌,从而赢得源源不断的客源和蒸蒸日上的口碑。
“繁星”熠熠,连点成片。杨家山里的村民说:“这里以前是8个村庄,各过各的。”如今,通过对8个山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集旅游、观光、康养、研学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载体。
过去,乡村旅游大多局限于一个个村落,彼此孤立、各自为战。如今,青岛打破分散的格局,将一个个村庄串联起来,组团协调发展,形成规模可观的乡村片区和独具特色的旅游带。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选择集中连片、人文相近、产业相融的多个村庄,进行连片打造,实现乡村抱团发展。”
同时,青岛统筹“钱、地、人”等各类要素,集聚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多方面,走出了一条充满乡土味、青岛韵、齐鲁风的乡村振兴之路。
青岛乡村旅游也从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全产业链经营,开展创意设计、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运营,有看点有卖点。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山东青岛打造片区乡村游(主题)让乡村有看头更有赚头》
《民生周刊》通讯员 周亚娆 冯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