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连绵起伏的青山间,一条条银色的轨道蜿蜒而上,宛如灵动的丝带缠绕在翠绿山林中。轨道上,一辆辆小巧的单轨货运车穿梭往来,成为山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地农户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火车”,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果农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助力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省人工、降成本、促增收,破解果农运输难题

在兴隆县蓝旗营镇苇子峪村国正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国正正忙着指挥工人借助单轨货运车往山上运送肥料。

望着这辆在轨道上稳稳前行的“小火车”,陈国正感慨道:“我的板栗农场共260亩,以前上山运肥料、下山运栗子都得靠人背肩扛,最多的时候要雇十几个人,每人每天300块钱,单运输成本就达五六万元。每到收获季,既盼丰收又愁运输。”

过去,兴隆县的山地果园受困“运输难”。山高坡陡的地形导致传统运输效率低下,果农不仅需承担高昂的人力成本,还常因运输延迟导致果实腐烂。2023年单轨货运车的投用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现在有了单轨货运车,短程500多米上来一趟再回去,只花费一块多钱油钱就够了。”陈国正的笑容里透着轻松。

作为兴隆县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单轨运输轨道的试点项目,国正家庭农场内1800米长的山地货运车轨道不仅改变了陈国正的农场经营状况,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看到“小火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心动了。到目前为止,兴隆县已有7名种植大户安装使用了单轨运输车,还有7户正在安装中。


单轨运输车在板栗园中穿梭。(图/贾丽敏)

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兴隆县丽敏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丽敏对“小火车”同样赞不绝口。

“我们2021年承包了600亩山楂园,秋收山楂运输全靠人一筐筐扛,干了一年多我都不准备再干了,秋忙的时候连工人都招不到。”贾丽敏说。

那时,每到山楂成熟的季节,她都要四处奔波寻找工人,即便开出高价,也常常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山楂在枝头熟透,如果不能及时采摘运输,就会造成大量损失,这让贾丽敏心急如焚。

县农业农村局送来的“小火车”,像一场及时雨,解决了运输难题。“现在有了单轨货运车,不仅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人了。”贾丽敏说,“有‘小火车’助力,我打算把基地逐步扩大。”

“从外出考察到酝酿引进、谋划项目,到最后落地实施,经过周密的论证和试点,后期还会根据使用情况对技术进行改良,现在正大范围进行推广运用。”兴隆县农业农村局水果中心负责人丁志军介绍。

为了寻找适合当地山地地形的运输解决方案,兴隆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对比了多种设备和技术,最终选定了单轨运输车。他们深知,只有解决了运输难题,才能真正帮助农民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兴隆县致力于推动特色农业强县建设,以山楂、板栗等林果产业为抓手,在全县规划布局了16个精品果园以及北部10万亩精品山楂、南部50万亩精品板栗两条特色产业带。

单轨运输车的推广,正是兴隆县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及标准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除了单轨运输车,该县还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等技术,全方位降低人工成本,推动产业向生态化、标准化、省力化、高端化迈进。

如今,在兴隆县的山间地头,随处可见现代化农业技术应用的场景。植保无人机在果园上空来回穿梭,精准地喷洒农药;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农民的劳作更加轻松高效,也让兴隆县的林果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兴隆县已发展经济林105万亩,山楂常年产量逾20万吨,板栗常年产量逾14万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当地农民辛勤的汗水,更是兴隆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见证。

一条条农用单轨运输轨道,为兴隆县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正如农户所言:山间的“小火车”,载着肥料上山,运着果实下山,不仅跑出了运输加速度,更驶向了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山间“小火车”助力农业现代化——河北兴隆:单轨货运车破解果农运输难题》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通讯员 吴亚平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