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被列为台独“首恶”的民进党领导人赖清德,日前突然改变了作风,声称要和中国大陆谈“统一条件”。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暴露出其真实的一面。
赖当局突然改变态度,是因为什么原因?大陆的回应简单直接,又给台湾岛内送去了什么信号?
近日,赖清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对外抛出条件,并将大陆和台湾地区比作“两个公司”。
他妄称大陆若要“并购”台湾,需要先提出条件来谈,要重新思考对台策略。
这一不着边际的比喻,看似在为两岸统一设置条件,实则是其“台独”思想的又一次变形操弄和延续。
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不存在所谓“两个公司”的比喻。
这是在刻意为自己的“独派”观点设置迷障,本质上和之前宣扬“互不隶属”的理论没区别。
但与此同时,岛内看到了另一种“可怕”的转变:
之前一直以强硬态度示人的赖清德,突然提到两岸统一条件“可谈”。
回顾近段时间以来,国际局势、岛内局势和民众支持都出现了显著变化。
最突出的当属赖清德准备采取“激进手段”之后,岛内的绿营政客纷纷“怂”了,认为还是维持现状更好。
拆解赖清德所谓的“条件”,其一可以看到他所要求的“并购”理论非常空心。
赖清德一直是“台独”的坚定推行者,顶着“务实台独工作者”的头衔上台,几次三番挑起争端。
如今抛出“公司并购论”让一些人看到希望,但结合他的前后言论,不难发现其是偷换概念的政治操弄。
其二是看赖清德之前做了什么,就知道他的真实目的。
就在不久之前美国对华专门加征关税之后,赖当局误判形势,认为全球都会为了和美国谈关税“摆脱中国供应链”。
所以他们急不可待地推行“两岸经济脱钩”政策,喊出“脱中入美”口号,鼓吹“非红供应链”计划,要带头和中国大陆进行经济切割。
然而后来岛内发现一个问题:
根本没有国家跟从美国执行所谓的“对华脱钩”政策,而中美关税协议落地后,台湾陷入“两面落空”困境。
在赖清德当局“卖”了台积电、对美国叩头求和之后,岛内才发现其吃了大亏。
绿营提出的“贸易多元化”根本不可信,政治承诺也被痛批为“空话”,这一趟相当于白忙活了。
于是经济上的被动局面,使民进党“倚美谋独”的根基发生动摇,民众对其信任大减。
此时抛出“公司并购论”,赖清德企图以商业逻辑来蒙骗经济选民,同时对大陆展现出所谓的“诚意”。
但考虑到4月份台当局才刚刚做出上述举措,一个月内民进党不可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证明赖当局现在打的旗号仍然是幌子。
其三是赖清德抛出“统一条件”之前,已经走投无路了,因为美国对他们抛出了“放弃”信号。
自从本月中旬中美高层在瑞士会谈达成关税共识,特朗普明确表示中美关税协议“对统一与和平非常有利”。
这让赖清德当局有了很大的危机感,尽管他们也不明确美国态度是否有了变化。
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在台协会”虽试图淡化特朗普言论影响,但无法掩盖美国利益优先于台湾利益的本质。
所以这次赖清德的突然举动,很可能也是给自己和民进党当局争取一些所谓的“谈判空间”。
在赖清德发表该讲话之后,第一个“急眼”的却是国民党。
国民党公开抗议赖清德的说法,声称台湾不是商品,也不是能够讨价还价的股份买卖。
从国民党这番表态上能捕捉到一个信号:
平时动辄维护“一中政策”,大谈特谈“九二共识”的国民党,到了关键时候却露出了真实想法。
也暴露了自马英九时代以来,国民党始终都是以这种方式“拖延”维持现状。
在赖清德接受采访同一天,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就用十个字回应了岛内各种“变法”以谋独的政客:
“台独”翻不了天,成不了事。
这就阐明了一个基本问题——
无论赖当局如何用“去政治化”技巧来掩盖“台独”真面目,或者是想规避国际社会对“台独”冒进的警惕,误导台湾民众对统一议题的认知,在两岸统一局势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些都是小儿科的把戏。
值得注意的还有,外媒认为最近一段时间,一方面是中国向巴基斯坦交付的外贸武器大显身手。
在地区冲突中面对更强大的国家的强大战机,一次性将其击落多架,这是武力上的创造优势。
而另一方面在经济问题上,对于全球最大的“经济霸权”国家美国亮剑,主动对美方关税反制以及商业脱钩,最后迫使特朗普政府回到谈判桌上。
各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比之前已经上升了太多。
台当局唯有回到正途上来,才是真正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而“谋独”的最终下场就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