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本第三天了,终于有空写下第一篇文章。
我现在是在大阪,明天就出发东京了。在大阪的三天时间去了不少地方,当然也没少走路。
如果你也准备来日本,建议一定穿一双走路舒服的鞋。
这篇主要跟你们聊聊我到日本后的一些见闻,顺便分享一下我观察到的很多洞察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
来的这几天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日本对人的体验十分关注,细节到了很多场景中。
比如,很多吃饭的餐厅都有一人食和一人位,像一蘭拉面这种甚至把餐厅设计成了独立自习室的模式。
不仅每个餐位都是独立的,而且吃饭全程都不用面对服务员,自助式点餐,上菜是通过面前的一道帘子。
对于 i 人来说,这种体验简直绝了。
另外,我在日本大多数商场和门店卫生间里见到的都是多功能马桶,就是那种能冲洗、能烘干、甚至带排风功能的马桶。
而且,有些卫生间还有播放音乐和增香功能,这很好的缓解了开大的尴尬。
比如,你坐下扑通几声大屁,或者一股气味乱窜,上面提到的那两个设计就能有效维护你的体验。
这些都是一些细分场景下的产品设计,但的确把用户需求洞察得很仔细,是一种真正人性化的设计。
接着说马桶。
我在日本还见到了一种有趣的马桶设计,在蓄水桶上方有一个出水口,每次冲水结束后这里就会出水,实际上是给蓄水桶加水。
过程中,你就可以边洗手边给蓄水桶加水,实现了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能废水再利用。
不得不说,在洞察用户、场景和需求方面,日本人的确花了心思。
这种感觉,也延续到了来日本必逛的药妆店。
这里的商品种类估计有上万种,基本覆盖了生活中的大多数日常需求,包括吃、玩、养、药、用、穿等等。
这么说吧,在药妆店大概率只有你想不到,只要你有需要的产品,他们大概率都有。
我去逛的一家药妆店叫堂吉诃德,东西非常全,而且价格也比较合适。
再说下消费。
在日本,日常消费看到的价格标签基本都是几千上万,如果买一些贵点的东西,那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
比如,吃一碗拉面的价格是 1080 日元,看起来数额很大,实际上换算成人民币就是 53 块钱。坐一趟地铁 240 日元,实际上就是 12 块人民币。
我去逛了一家汽车模型店,里面一台 1:43 比例的车模要 4 万多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 2000 块。
而这次出行,我们提前换了 10 万日元带上,其实也就 5000 块人民币。
说实话,有一种到日本后就成了有钱人的感觉。
当然,这种感觉是虚幻的,是痒点,是满足了想象中的自己,但确实有一种大手笔花钱的快感。
或许,那些真正的有钱人花 10 万买一件衣服的感受跟我们花 5000 块钱买一台手机是一样的。
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了,日本的消费其实并不低。
国内坐地铁一般两三块钱或者最多 5 块钱搞定,而日本动不动就是十几块人民币。
另外,日本的矿泉水很贵,我去 711 买了一瓶普通瓶装矿泉水就花了差不多 6 块人民币。
然后我又看了下饮料的价格,竟然和水差不多,有的甚至比水还便宜。
这次在大阪去了几个地方,分别是梅田商圈、心斋桥、道顿堀,今天还准备去大阪城公园、通天阁和黑门市场。
我还抽空去了趟日本桥逛了逛车模店,基本每天都是两万步的节奏。
用得最多的 App 是 Google Map,不管是导航还是查餐厅,简直是出国神器。
语言方面其实还好,日本很多的文字都能猜出大概意思。交流方面碰上懂英语的服务员还好,如果不懂的就靠笔画或者 VoiceTra 这个 App,另外我也用了豆包 AI 翻译。
说实话,日本人的英语大多还是不好懂,主要是说起来有很浓的日本味儿,或许他们听我们说中国英语也是一样的。
这次做攻略我主要用三款 App,小红书是主力,其次是豆包和抖音,但这个场景下我还是更喜欢小红书。
一方面是内容更多,另外就是内容更成体系,尤其是一些配图并附上详细文字的攻略,参考性还是很强的。
豆包比较适合用来当导游,走到哪有什么不懂的就可以直接和它对话,或者拍照发给它,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好了,就先说这些吧,接下来几天我会去东京玩一玩,到时候碰上新鲜有趣的事再跟你们聊。
我就继续当几天“有钱人”了。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日本时间比北京时间快一个小时,但我发现微信公众号定时发布功能的时间选择是基于当地时间。
所以,我在日本想设置北京时间发布的需求就满足不了,每次都得手动发布。
如果微信团队考虑下这个需求场景,那对我来说一定是极好的。
PS:6月7号深圳产品训练营招募中,还有最后三分之一的位置,跟我学一套体系化产品方法,获得和我的一对一咨询、职业规划、简历面试辅导的机会,联系我报名:tangren0517
PPS:广州和杭州的也在统计中,今年分别只有唯一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