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捏二绕三粘连,十字方法要记牢。分工协作效率高,安全规则不能少。” 近日,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上,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教师廖嘉俐作为广东省小学劳动教师唯一代表,手持竹篾,分享沙头角非遗鱼灯十字交叉打结技法口诀,为全国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课。
2025年5月6日至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主办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中小学劳动教师和教研员汇聚一堂,60节好课共襄盛会。本次优质课展示活动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遴选全国优质教学案例进行集中展示,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元领域。通过真实课堂的呈现,生动诠释劳动课程的实施路径与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教学范本。同时邀请国内劳动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围绕劳动教育政策解读、课程设计、实践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度研讨。
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教师廖嘉俐执教的《鱼灯骨架巧打结-非遗传承我能行》一课,作为广东省小学组唯一代表精彩亮相,生动诠释了深圳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高度称赞。
非遗赋能劳动课堂,创新践行“五育”并举
本节课以“沪港粤少年共庆鱼灯节”为情境,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沙头角鱼灯舞”创造性转化为劳动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通过沉浸式观看鱼灯舞非遗影像,深入理解这项百年民俗中“鱼跃龙门”“年年有余”的文化寓意,在历史溯源中厚植文化自信。沙头角鱼灯编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天养爷爷视频演示传统打结技法,同步结合自主创编的“十字交叉打结技法口诀”,将复杂工艺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劳动口诀,既突破了骨架编织的技术难点,更让古老技艺焕发现代教学活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具改良与技法优化”项目式探究。从传统竹篾到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运用,从单一结法到复合编织的工艺升级,孩子们在“做中学”“创中思”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非遗手工技能,更培育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良好劳动素养。课堂上,涌动的不仅是指尖的技艺传承,更是新时代少年对劳动精神的价值认同,完美践行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合育人目标。
三级教研协同发力,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这堂全国展示课的成功,背后是深圳市“市-区-校”三级劳动教育教研体系的深度赋能。深圳市劳动教研员韩青老师带领教研团队,从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到跨学科融合策略全程精准指导;盐田区教研员吴彦智老师团队则扎根课堂,聚焦非遗项目与劳动课程标准的对接优化,形成“专业引领-实践打磨-迭代升级”的教研闭环。这种立体化教研机制,正是深圳构建“大劳动教育”格局的生动缩影。
涵养劳动精神谱系,培育时代工匠新人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这堂跨地域的劳动教育课具有特殊意义。当沪港粤少年通过云端共赏鱼灯舞、同编鱼灯骨架时,劳动教育成为从技能传授升华为文化认同的培育载体。
深圳的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 近年来,深圳市以“双区驱动”为契机,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构建起“政府统筹—学校主责—家庭协同—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全市建立100个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开发368门劳动特色课程,打造“劳动周”“劳动月”等品牌活动,形成“校校有特色、区区有亮点”的生动局面。
从岭南渔村的非遗灯火,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璀璨星河,深圳劳动教育正以这堂全国展示课为新起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沃土上深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风尚浸润校园。
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必将培育出更多兼具文化底蕴与劳动精神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劳动教育的坚实根基。
采写:记者 谢宇野
通讯员:韩青 吴彦智 郭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