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青城公园的牡丹开了
作者/孙树恒
一
五月的青城,天空裂开胭脂色的缝隙,
彩色的风沿着敕勒川奔涌而至,
将满城丁香的味道瞬间点燃,
又在青城公园掀起新一轮的热潮。
三万株牡丹同时苏醒,恰似千万个潘多拉魔盒开启,
释放出被寒冬封印已久的馥郁芬芳。
瞧那高枝上的红牡丹,
分明是昭君出塞时遗落的霞帔,
沾着胡笳声里未化的寒霜;
有的映照着辽代白塔斑驳的锈迹,
有的沐浴着阴山白道洒落的清光,
却在马头琴的颤音中,焐得滚烫。
白牡丹仿若遗世独立的仙子,
在枝头托起燃烧的云朵,将心事浸入粼粼波光;
绿牡丹宛如来自远古的翡翠,
叶脉里流淌着神秘的星图。
晨雾缭绕时,露珠在花瓣上折射出微型宇宙,
蝴蝶穿梭如金色的标点,
将夏天的诗句,写满每朵花的扉页。
游人如织,老人们的皱纹里,
藏着与牡丹相似的岁月年轮;
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正在嬉戏的燕子。
我凑近细听,仿佛听见,
某个朝代的钟声,在花瓣间轻轻滴答。
二
牡丹是凝固的火焰,是大地馈赠世间的厚礼。
它从《诗经》的风里款款走来,携着先秦的霸气,
在魏晋的月光下舒展婀娜腰肢,于大唐的酒肆中醉卧酣眠。
层层叠叠的花瓣,恰似岁月折叠的经卷,
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文明的古老密码。
它不是寻常花朵,而是行走的史诗——
帝王将相用它装点巍峨宫阙,文人墨客为它泼墨挥毫。
“富贵”二字,被它绣进每一片花瓣,
却又在凋零之时,将浮华碾作春泥,
昭示着盛极必衰的古老哲学。
牡丹是矛盾的综合体:
雍容外表下,藏着倔强的根;
以百年的蛰伏,换取十日的盛放。
在最绚烂的时刻,已然预见凋零的宿命。
它教会我们:生命的价值,
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燃烧的炽热。
我伫立在青城公园凝望,
看见所有的过去与未来,
都在牡丹的瞳孔里重叠,
凝成永恒的当下——
那是无数个刹那串成的项链,
每个珠子,都是花瓣开合时,
漏出的一缕光。
三
牡丹盛开,《牡丹之歌》在记忆深处回响,
时光变得粘稠而透明。
蒋大为的男中音,如一把钥匙,
打开尘封的岁月宝盒。
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街小巷,
收音机流淌出熟悉的旋律,
年复一年,与墙上的年画,构成最美的风景。
昔日校园的牡丹花丛中,
青涩的誓言随风轻舞,
花瓣飘落的轨迹,丈量着青春的长度。
如今立于青城公园,
歌声与花香交织成时光隧道。
从口袋里掉出的,不仅是一支笔,
还有一个时代沉甸甸的重量。
鬓角的白发,已与金色的牡丹交相辉映,
诉说着岁月的温柔与沧桑。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曾经电子音波与真实花香在楼宇间碰撞,
此刻却在牡丹蕊里酿成甜蜜。
每个歌词都沾着脂粉香,
外卖骑手的头盔上停着半阕颤音,
广场舞折扇掀起的花潮漫过摩天轮。
四
画家们争分夺秒,笔在纸面游走,
每一根线条,都是对本质的执着追寻。
虽无色彩渲染,却更贴近牡丹的灵魂。
他们用疏密有致的排线,编织光影之网,
让花瓣在素描本上重获新生。
明暗的交响中,藏着东方美学的深邃秘密——
灰调是未说完的诗行,高光处闪烁着神性的光芒。
画家深谙,真正的美,
无需华丽外衣装点,
只需几笔精准勾勒,
就能让牡丹在二维空间里,
成为天地精神的具象表达。
每一朵牡丹,都化作诗意的载体,
每一条曲线,都带着体温,跃动着生命的韵律;
每一个阴影,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画的不是牡丹的表象,
而是花朵的心跳,是植物的呼吸。
在那些细密的排线里,
能看见母亲凝视婴儿般的深情,
让平凡的素描本,
变成盛放灵魂的容器。
每片叶脉都是未干的墨迹,
在塞北干燥的风里,洇出层层叠叠的绿浪。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