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原创文章,全网保护中,抄袭、搬运、转载必究。
最近不断传来信息,河南省、陕西省等省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有些地方的小麦还没有到成熟期,已经开始枯黄,麦粒干瘪,农民们不得不提前近一个月就收割了,产生直接损失是肯定的了。发生了旱情,为什么不灌溉呢?在毛主席时代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现在怎么不好好地使用呢?
河南、陕西等省市地区,今年发生的旱情比较严重。在35~40℃的高温天气中,还时有大风刮起来,形成了“旱热浪潮”,加重了早情。
面对旱情,农民们也很无奈,不得不提前把小麦收割了。据当地的一些农民讲,现在把小麦收割了,多少还能有一些收成,要是等到了收割期再收割,损失会更大。
5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陕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特别干旱。这些地区的麦田地里,叠加高温加大风,形成了“干热风”隐形杀手,威胁着当地的夏粮收割。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种植第一大省,4月份统计时显示受干旱威胁的小麦达到928万多亩,占了全省的1/10多,旱情集中在豫西地区。
早在延安时期,伟人毛主席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命脉”的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国领袖毛主席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增产增收粮食上,提出了著名的“农业生产八字宪法”,水被列为第三的重要位置。在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在全国范围大力进行了水利和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建成了8万座大小水库,几百万公里的水渠,并在广大农村大力建设机井,让我国在摆脱“靠天吃饭”上大见了成效。
80年代后的农改,人民公社解散了,分田单干了,看似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农田基本建设没有人愿意干了,水利灌溉工程也基本无人维护了。
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灌溉设施,还显示不出来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时,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关键作用就可以检验出来了。
今年夏季一些地区的旱情比较严重,在需要“水利这个命脉”时,发现水塘无水,灌溉水渠千疮百孔无法使用,机井年久失修已经荒废。农民们眼看着天不下雨,灌溉又无法进行,心急如焚。
那么在发生干旱的这些地区,过去在伟人毛主席时代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没有修建过水库水渠吗?(注:因为不掌握准确的资料,不妄加评论)。如今的的确确需要它了,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准则。但是,这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而已,到了实际的时候,是真的要进行检验的!农田基本建设需不需要搞?水库、水渠、机井等水利灌溉设施,需不需要建设?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经常地回过头去,好好地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