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中学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及素质教育成果汇报演出的现场,一束追光灯骤然划破黑暗,身着粗布长衫的 “陈乔年” 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舞台。台下,近千名师生屏气敛息,仿佛瞬间穿越回了 1920 年代的上海街头。这并非专业剧团的演出,而是皖西中学师生自导自演的沉浸式历史剧《觉醒年代》。这场由师生精心打造的剧目,将艺术与教育完美融合,以沉浸式体验为纽带,让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创新的生动范例。

00 后变身革命先辈

热血青春致敬信仰

百年风云激荡,觉醒力量长存。电视剧《觉醒年代》以 1915 年《青年杂志》问世至 1921 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时间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艺术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如歌岁月。如今,这份觉醒精神跨越时空,在皖西中学的校园里激起新的回响。


尽管已是第三次“公演”,陈乔年的扮演者、高三(3)班的胡润东依旧认真备场。他时而凝视远方,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思索;时而喃喃自语,仿佛在与百年前的革命先辈对话。为精准刻画陈乔年这一角色,胡润东反复观看历史影像资料,逐字逐句研读相关书籍,钻研陈乔年的家书,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其性格特点与精神气质。他深知,陈乔年从赴法勤工俭学到为革命英勇就义,始终坚守信仰,这份坚韧与担当,正是他要用表演传递给观众的精神内核。


舞台大幕拉开,胡润东饰演的陈乔年,眼神坚毅如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在“就义”场景中,胡润东步伐沉稳,脸上带着从容与无畏,缓缓走向 “刑场”。那一刻,他仿佛真的将自己代入到了那个生死抉择的时刻,让观众透过他的表演,触摸到了革命先辈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百年前的青年举火把照亮黑暗,今天的我们更应接过精神火炬。”胡润东感慨道,通过这次表演,他深刻理解了“担当”二字的千钧重量,也更加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所在。“虽然陈乔年自己没有亲身体会到当今中国的盛世,但是我作为他的饰演者,也可以说是他的眼睛。”胡润东说,“如果像我一样,陈乔年真的看到了当今中国现在伟大的模样,我想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演一场戏读懂幸福

先辈热血换来今日岁月静好

如果说胡润东是在演绎革命先驱的坚毅,那么高三(14)班的杨晨露则在舞台上诠释着普通民众在动荡年代的苦难与挣扎。她所饰演的难民姐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实的情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共情。彩排时,面对破碎的房屋道具,她反复练习如何表现出惊恐与无助;在模拟硝烟弥漫的场景中,她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力求真实还原那个动荡年代人们的苦难生活。


当舞台上战火纷飞的场景真实呈现,逼真的效果让杨晨露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尤其是当看到“陈延年”“陈乔年”英勇就义的瞬间,她眼中噙满泪水,声音哽咽地说:“舞台上的‘穿越’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原来‘岁月静好’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勋章。”在角色共情中,她完成了对家国情怀的认知重构,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深刻意识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


参演剧目后,同学们收获颇丰。有的同学说,从革命先辈身上学到了坚持与勇气;有的同学则表示,要将这份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还有的同学撰写了 “角色日记”,从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历史、感悟历史。


全校师生 “拼” 出一堂课

细节里藏着对历史的敬意

作为本学期艺体中心的“压轴大戏”,沉浸式历史剧《觉醒年代》历经数月精心打磨,终于精彩亮相。从剧本构思到舞台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与心血。艺体中心主任吴丽担任总导演,带领团队反复雕琢剧本、打磨细节,力求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地再现于舞台。


回忆起剧目创作的艰辛历程,吴丽主任感慨万分:“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全体师生共同完成的一堂实践课。从剧本创作、角色塑造,到舞台设计、排练演出,每个环节都饱含着大家的热情与专注。”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场景,艺体中心的老师们查阅大量史料,对剧本内容逐字逐句推敲;同学们更是主动牺牲课余时间,利用午休、周末反复排练,在一次次加练中不断打磨演技,只为在舞台上完美诠释角色。


“我们从全校海选了30多位同学参演,每一位入选的同学都倍感自豪,全身心投入到排练中。”吴丽主任言语间满是欣慰与骄傲。

在剧目筹备过程中,校长室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该校党总支副书记胡昊、副校长杨曼多次深入排练现场,从剧本结构到舞台呈现,从角色塑造到情感表达,提出诸多宝贵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剧组反复修改打磨,坚持“演出一次、改进一次”,力求让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舞台呈现上,团队大胆创新,其中“时空追光”技术尤为亮眼。当现代学生与剧中 “陈乔年”隔空对话时,冷暖光影交错辉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光影流转间,仿佛在时空长河上架起一座桥梁,让观众在今昔碰撞中,深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整个舞台宛如一座“时光博物馆”,观众不仅能欣赏精彩演出,更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温度。

在多方合力之下,这场凝聚无数心血的演出终于绽放光彩。当舞台大幕拉开,逼真的场景、生动的演绎,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

把历史演活

这堂思政课让青春与家国情怀撞个满怀

站在学校礼堂门口,看着学生们为演出紧张忙碌的身影,皖西中学詹明忠校长脸上浮现欣慰的笑容。“这场舞台剧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更是我校‘厚德、自强、博学、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载体。”詹明忠话语坚定,目光中满是期许。

在詹明忠看来,皖西中学始终锚定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使命,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学校深知,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更要筑牢精神信仰之基,培育兼具学识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次打造沉浸式历史剧《觉醒年代》,正是学校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以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壁垒,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下一步,皖西中学将《觉醒年代》历史剧打造成学校品牌文化,一届届传承。演员高三毕业后,即启动新一届学生排练。让这一兼具思政课与爱国教育意义的历史剧,在皖西中学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孕育新希望。

“当代青年生于盛世,对历史的认知多停留于书本。但历史不仅是文字记载,更是一代代人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浴血奋斗的真实印记。”詹校长谈到,学校希望通过这场剧,让学生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困境,进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当学生们亲眼看到舞台上先辈们的坚毅身影,亲身感受那段峥嵘岁月,这种震撼远超课堂讲授。这场剧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触及灵魂的思政大课,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而言,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学校将此次演出纳入校本课程,组织高一新生观剧,并准备开展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主题班会,让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剧感受。这种“参演—观演—研讨”的闭环设计,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模式,实现了双向互动,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安二中党委委员、副校长,皖西中学党总支书记刘显洋全程关注着这场演出的筹备与呈现,他深知这场历史剧背后蕴含的教育价值。“以艺术形式打破思政课的时空壁垒,让‘大思政’体系真正‘活’起来。”刘显洋的话语掷地有声。沉浸式体验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与渗透力,让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成为学生们主动探索、深刻感悟的精神之旅。

这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情致敬,更是新时代青年对“强国使命” 的庄严承诺。当舞台灯光渐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皖西中学校园中回荡。这掌声,是对精彩演出的赞美,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更是思政教育创新的答卷。当历史以沉浸式的姿态呈现在青年面前,家国情怀自会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源:六安新周报融媒体记者皮正莉 张孟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