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药材种植群里,常看到这样的消息:“川芎还在跌,今年包地的钱都要搭进去了!”“水蛭囤货商急得跳脚,我家池子的水蛭都不敢卖了……”“车前子?去年还110元,今年21元都没人要,明年说啥也不种了!”

这不是个别农户的抱怨,而是2025年中药材市场的真实缩影。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三种“跌得让人心疼”的药材——川芎、水蛭、车前子,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种它们的农民又该咋办?


一、跌得“肉疼”的三种药材: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

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

川芎:2022年涨到42元/公斤的高价,2025年5月新货上市后,产地价跌到15.5-16元/公斤,3年跌了62%!

水蛭:2022年春季清水统货最高1750元/公斤,现在直接腰斩到740元/公斤,跌幅近60%!

车前子:2022年2月冲到110元/公斤的历史高价,2025年净货才20-21元/公斤,暴跌81%!

用农民的话说:“去年还想着靠它盖新房,今年连化肥钱都快挣不回来。”

川芎主产区彭州的老张说:“2022年川芎涨到42元时,村里几乎家家扩种,连荒坡都开垦了。谁想到今年新货一上市,价格直接‘跳水’,包地的大户最惨——地租、雇工费都是成本,现在卖一斤亏一斤。”

江西泰和种车前子的李大姐更无奈:“2022年我家种了5亩,卖了5万多块;今年种了3亩,毛货才17元/公斤,扣掉种子、化肥钱,一亩地净赚不到1000块。要是请人采收,直接倒贴钱!”


二、跌价背后:都是“供需”这只手在拨弄

这些药材为啥跌得这么狠?说来说去,绕不开“供需”二字。

1. 川芎:高价刺激扩种,供多了自然“不值钱”

2021-2022年川芎价格暴涨,从20多块涨到42元,农民眼睛都红了——“种川芎比种玉米划算10倍!”于是副产区包地大户疯狂扩种,主产区散户也跟着加面积。

结果2025年产新季,新货扎堆上市,市场根本“吃不下”。更麻烦的是,前几年的库存还没消化完,新货一到,库存越堆越多。供远大于求,价格不跌才怪!

不过主产区彭州的散户日子稍好点——他们自己种、自己收,没地租、少雇工,成本低,还能勉强赚点;副产区包地的大户就惨了,地租+雇工费,成本直接“压垮”利润。

2. 水蛭:需求“跟不上”,高价撑不住

水蛭的故事更像“过山车”:2018-2019年价格低迷(850-900元/公斤),很多养殖户弃养,产量大减;2020年开始价格暴涨,2022年冲到1750元/公斤。

但高价没撑多久——这两年水蛭的需求没跟上,药企、药厂采购量上不去,市场“没人接盘”,价格自然一路滑到740元。有药商叹气:“现在水蛭库存多,需求又疲软,后市估计还得跌。”

3. 车前子:产能“报复性恢复”,丰收反成“负担”

2022年车前子涨到110元/公斤时,农民争着种——“这哪是药材,简直是‘地里长钱’!”结果短短两年,产能就“报复性恢复”,价格开始震荡下跌。

2025年更尴尬:江西、四川产区虽然种得少了,但天气好、长势旺,反而又是个丰收年!新货多、陈货还没卖完,商贩都在观望,收购价一压再压(毛货17-18元/公斤)。农民算了笔账:“一亩地产130公斤,卖毛货才2000多块,扣掉种子、化肥、除草钱,剩下的还不够请人采收——这活,谁干谁亏!”


三、说句大实话:药材市场,“涨”和“跌”都是循环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难道药材价格就没个准头?说涨就涨,说跌就跌?”

其实,这就是农产品市场的“周期律”——高价→刺激扩种→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亏损弃种→供小于求→价格反弹→高价,周而复始。

就像川芎,2022年的高价是“因”,2025年的低价就是“果”;车前子2022年的疯狂扩种,也注定了2025年的“跌跌不休”。

但换个角度想,这未必是坏事。只有经历“跌价”的阵痛,农民才会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品种;库存消化完了,市场供需平衡了,下一轮行情才会来。就像文中说的:“只有经历完整的周期轮回,才能为下一波大行情积蓄力量。”



四、给种药材的农民:这4件事,现在就得准备

作为和土地打交道的人,咱们没法“左右”市场,但能“调整”自己。结合这三种药材的教训,给大家提4个建议:

1. 别“追着高价跑”,多看看“供需账”

2022年川芎、车前子涨到天价时,很多人跟风扩种,结果现在亏惨了。记住:高价往往是“陷阱”——价格越高,意味着种的人越多,未来跌的风险越大。

平时多关注药材市场的供需数据(比如库存、新种面积、需求变化),别只盯着眼前的“高价”。

2. 别“一棵树上吊死”,试试“分散种植”

种药材和种地一样,“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可以试试“主种1-2个稳当品种+搭配1-2个小品种”,比如川芎+艾草,车前子+金银花。市场跌了这个,还有那个撑着。

3. 算清“成本账”,别当“糊涂户”

包地的大户尤其要注意:地租、雇工费、农资成本,这些都得提前算清楚。比如川芎,副产区包地成本3000多/亩,现在16元/公斤的价格根本cover不住;但主产区散户自己种、自己收,成本低,还能赚点。

能自己干的活,尽量别雇工;能省的成本,尽量省——“省一块,就是赚一块”。

4. 关注“库存”和“政策”,别当“后知后觉”的人

药材价格和库存、政策(比如医保采购、出口限制)关系很大。比如车前子现在陈货多,新货又丰收,短期内难涨;水蛭需求疲软,后市可能继续跌。这些信息多留意,该减种就减种,该转卖就转卖,别硬扛。

最后说两句

种药材就像“种希望”,但希望背后是风险。今年这三种药材的“跌价潮”,给所有种植户提了个醒:市场有周期,盲目跟风要不得;成本要算清,分散种植更安心。

或许明年、后年,川芎、水蛭、车前子还会涨回来,但那时候,站在行情里的,一定是那些“提前准备、理性种植”的人。

咱们农民不容易,但咱们也最懂“春种秋收”的道理——熬过寒冬,才能等来春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