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让全球目光聚焦于两国可能的军事冲突。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曾发布了一份兵棋推演报告,宣称在台海冲突中美国胜率高达87.5%,常被媒体简化为92%。
与此同时,美国资深国防专家埃里克·S·埃德尔曼却提出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美国军事实力不足以应对中国,甚至可能导致拜登政府垮台。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背后折射出中美军事力量对比、台海局势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图景。本文将基于真实信息,深入剖析这一话题。
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的背景
自202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因贸易争端、技术竞争和地缘政治分歧而持续恶化。台湾问题尤为敏感,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一部分,大陆多次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统一。
而美国基于《台湾关系法》,长期向台湾提供军事支持,并将其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进一步上升,国际社会开始密切关注这一地区的潜在冲突风险。
CSIS的报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布的,试图通过模拟战争推演评估中美在台海的实力对比。
与此同时,埃德尔曼等专家则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质疑美国是否真正做好了战争准备。这种分歧不仅关乎军事技术,也涉及政治意愿和全球影响。
CSIS兵棋推演报告的核心内容
2023年1月,CSIS发布了《下一场战争的首战》报告。这份报告基于24次模拟,得出了美国、日本和台湾联手的结果。
在21次推演中,中国未能成功占领台湾,美国的胜率因此被计算为87.5%,媒体报道中常四舍五入为92%。
报告指出,尽管胜利可能,美国及其盟友将付出沉重代价,包括损失大量军舰、战机和人员,台湾经济也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这份报告的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一些政界人士和国防承包商将其视为增加军费的依据,台湾方面则借机呼吁更多国际支持。
然而,报告的假设条件也招致批评。例如,它假定美国会立即全面介入,日本会提供基地支持,且反舰导弹供应充足。这些前提在现实中未必成立。
报告的局限性
CSIS的推演虽然提供了战略参考,但并非无懈可击。首先,它低估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中
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卫星武器和网络战领域的进展,可能对美军构成意想不到的威胁。其次,地理因素被简化处理。
台湾距中国大陆仅100多英里,中国可迅速调动资源,而美国需跨越7000英里的太平洋,补给线脆弱性显而易见。
此外,报告未充分考虑战争的经济和政治后果,比如全球供应链中断或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
对美国军力的担忧
2024年7月,埃德尔曼所在的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美国军队在面对中国时存在严重短板。
他认为,CSIS推演过于乐观,低估了中国在导弹技术、海军力量和电子战方面的优势。例如,中国的东风-21D“航母杀手”导弹专为打击美国航母设计,而美国缺乏足够防御手段。
此外,美国造船业和武器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支撑长期冲突所需的后勤保障。埃德尔曼还提到,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合作可能使美国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他警告,如果美国无法有效威慑中国,台海冲突可能以失败告终。这种观点与CSIS的结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界的激烈争论。
对拜登政府的政治预判
埃德尔曼进一步指出,台海冲突的失败将对拜登政府造成毁灭性打击。他认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会因此动摇,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将崩溃。
历史上,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撤军都曾让美国政府付出巨大政治代价,台海失利可能重演这一幕。他的言论被一些保守派媒体放大,成为抨击拜登对华政策的素材。
中美军事力量的对比
美国的优势
美国作为全球军事霸主,拥有无可匹敌的技术和资源优势。F-35隐形战机、精确制导武器和全球卫星网络,使美国在空中和信息战中占据主动。
美国在日本、韩国和关岛的军事基地为其提供了战略纵深。北约及印太盟友的支持增强了美国的影响力。11艘核动力航母是美国投送力量的象征。
中国的崛起
中国近年来在军事领域突飞猛进,尤其在以下方面:
东风系列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对美国航母和基地构成威胁。中国拥有两艘航母和日益强大的舰队,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权。
近距离作战能力让中国在台海占据先机。网络战和反卫星能力可能削弱美国的指挥系统。
不确定性因素
战争结果并非单纯由硬件决定。地理距离、政治意愿和国际反应都可能改变局势。美国公众对海外冲突的耐心有限,而中国则可能利用民族主义动员全民支持。
此外,台海冲突将重创全球经济,中美双方都难以承受这种代价。
中美关系的未来趋势
目前中美并未走向直接冲突。双方在外交场合保持沟通,试图通过谈判缓解紧张局势。
CSIS的报告展现了美国的信心,埃德尔曼的警告则提醒人们谨慎。两者的交锋反映出人类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也让人思考和平的可贵。
无论胜败,战争的代价都将由普通人承担——失去家园的台湾民众、阵亡士兵的家庭、以及全球经济动荡中的亿万生计。
结语
中美开战的胜率之争,既是军事分析,也是政治博弈。CSIS的92%胜率和埃德尔曼的失败预言,各自有理有据,却都无法给出终极答案。
现实中,和平仍是主流选择,因为没有人真正愿意见证战争的结局。未来的路怎么走,取决于两国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