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凌晨,乌军方面证实,俄军突然发动轰炸袭击,一口气发射了273架伊朗“小摩托”,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轰炸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军事目标。
这次袭击的重点,除了首都基辅的军事设施外,还有一个关键目标:基辅州的瓦西里科夫空军机场,据说那里部署着乌克兰最后的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尽管大规模袭击已非新闻,但这次的规模和强度,再次狠狠地提醒着所有人,这场打了好几年的冲突,远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当“蜂群”遇上“爱国者”
俄方也将此役称为“饱和攻击”与“精准外科手术”的完美结合,其意图再明显不过:一举敲掉乌克兰手中那几套宝贝疙瘩似的尖端防空系统,硝烟过后,俄方得意宣布,目标阵地已成一片废墟,机场周边也跟着遭了殃。
这次袭击,简直就是无人机作战教科书式的演示,俄军不仅用海量的“沙赫德”们搞饱和压制,让你防不胜防,还派出了FPV自杀式穿越机这种小玩意儿,别看它小,灵活性高,成本又低,却能钻到二三十公里外,对着乌军后勤补给线来个精准“点穴”。
这种“大范围糊脸”加“小范围精准打击”的组合拳,让那些单价动辄数百万美元的传统防空导弹,比如“爱国者”——它原本是设计来对付飞机和弹道导弹这类高价值大块头的——在面对这种低成本、大规模的无人机“骚扰战术”时,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
更要命的是,即便战场通讯可能受干扰,俄军愣是通过无线电中继之类的手段,把无人机玩出了超视距操控,甚至还嫌不够,调来苏-34战斗轰炸机,扔下FAB-1500这种重型滑翔制导炸弹,给目标补上最后一刀。
不对称的反击
反观乌克兰这边,军事行动就透着一股“非对称”的无奈,缺兵少将,缺乏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的本钱,乌军只能在俄罗斯边境地区,比如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这些地方,用无人机和特种小分队搞点小规模渗透和袭扰。
目标嘛,不外乎俄方的后勤线路、桥梁之类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些动作确实给俄方添了些堵,但说白了,更多是象征性的报复和战略上的牵制,就像俄军这次大空袭的同一天,别尔哥罗德州州长就叫苦不迭,说他们那儿也挨了乌克兰几十架无人机的招呼。
然而,这种“挠痒痒”式的反击,在俄军无人机和导弹的密集轰炸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乌克兰自身的防空体系,据称已经基本被打残,大多数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炸弹落下,被动挨打。
危难见人心
就在瓦西里科夫空军基地遭遇致命袭击,一片混乱之际,有个小插曲特别扎眼,据说,那些原本负责指导乌克兰士兵操作“爱国者”系统,甚至可能直接上手操作的美国军事顾问们,在嗅到危险气息,导弹可能直接砸到自己头上时,居然选择了“优先撤离”,把乌克兰的操作人员留在了随时可能殉爆的阵地上。
这一幕,跟那些在战场上用血肉之躯硬扛炮火的乌克兰士兵比起来,反差大得让人说不出话,更有俄方缴获的文件,似乎隐晦地指向一个冰冷的事实:某些西方顾问的合同里,个人生命安全条款,可能排在了作战任务的前面。这种赤裸裸的“生意人”思维,让所谓“价值观同盟”的口号,听起来像个不好笑的笑话。
西方的军事援助,尤其是那些高科技武器,有时候反倒成了乌克兰的“催命符”,想想之前,俄方宣称一架运输机疑似被“爱国者”导弹误击,几十条人命瞬间灰飞烟灭。再看看这次,“爱国者”阵地自身都难保,美制武器在战场上的每一次“高光亮相”,似乎总能招来俄军更猛烈、更具针对性的报复性打击。
情报安全也是个大漏勺,乌克兰国防部官员在社交媒体上大大咧咧地晒出“风暴阴影”巡航导弹这类敏感武器的部署位置,这不是明摆着给俄军当“坐标指示器”嘛!西方军援,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谈不拢就打
军事上的火爆冲突,往往是外交谈判桌上互不相让的延续,这次大规模空袭,很难说跟此前俄乌双方在伊斯坦布尔那场不欢而散的和谈没关系。
谈判桌上,俄方狮子大开口,要求控制更多的乌克兰州份,这口气,乌克兰显然咽不下去,谈崩了,俄方代表甚至撂下狠话,暗示他们的胃口可能从最初的四个州,扩展到八个,乌克兰则咬紧牙关,说俄方的条件根本没得谈。
往深了看,这场冲突的剧本,早就被大国们写好了。有分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乐见一场“可控的战争”,这样一来,既能持续消耗俄罗斯的国力,还能在能源等领域把欧洲绑得更紧,顺便给自家那帮军工复合体提供武器试验场和源源不断的订单。
有些西方政客也毫不避讳,直言乌克兰就是地缘政治棋盘上的“筹码”,欧洲国家呢,虽然在援乌抗俄问题上一度表现得比美国还积极,但也难逃把乌克兰视为对抗俄罗斯“代理人”的实用主义算盘。
俄罗斯那边呢,则摆出了一副冷酷而又极具战略耐心的姿态。他们的目标,似乎并不是追求速战速决,而是想通过持续的军事压力,特别是利用无人机这类低成本武器打消耗战,一点点磨掉乌克兰的经济基础和抵抗意志,同时也消磨西方国家的援助耐心。
你想啊,每摧毁一套像“爱国者”这样昂贵的系统,就等于逼着西方国家追加更多的资金和装备投入,这种“失血循环”,对于高度依赖外援的乌克兰来说,无疑是压在骆驼背上的又一根稻草,就连欧盟那个将对俄罗斯天然气禁运推迟到2027年的计划,也从侧面暴露了欧洲内部在承受经济压力时的左右为难,这意味着对乌克兰的长期支持,变数越来越大。
俄军不光在天上给压力,地面战场也没闲着,多条战线都在稳步推进。无论是在哈尔科夫方向拿下伊久姆等关键据点,在苏梅州蚕食新的地盘,还是在乌东地区巩固对顿巴斯的控制,亦或是在波克罗夫斯克和赫尔松方向成功顶住乌军的反攻,阻止其渡河的企图,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其逐步扩大控制区的野心。
与此同时,俄军还开始在与乌克兰接壤的库尔斯克等边境地带构筑缓冲区,摆明了就是要切断乌军那些小打小闹的渗透袭扰通道。
当基辅上空的硝烟还没散尽,一位乌克兰士兵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那句感慨,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我们像棋盘上的卒子,而执棋者从未亲临战场。”这话,戳破了多少身处战火中普通人的无奈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