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021年以来,辽宁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做好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强基工程”,夯实人民司法事业根基。强基这枚“关键子”,激活了辽宁法院高质量发展“满盘棋”——
“黄庭长,这个老板亲自卖货,原来是做批发的,现在也做零售了。”
“这是树熟榴莲,刚从马来西亚空运来的。”老板热情招呼大家尝一尝。
“咱们近期有没有纠纷?”一行人笑着摆手婉拒,关切地询问。
这是记者5月12日在沈阳某综合性生鲜冷链物流中心7号大厅E40号摊位看到的一幕。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人民法庭正在这里向商户了解经营情况。
尽管法庭办案量很大,但仍然挤出时间到企业走访调研,寻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最新着力点。从埋头办案到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谈及理念转变,庭长黄沙说要从“强基工程”谈起。
坚持问题导向
系统化谋篇布局
基层法院处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辽宁共有110家基层法院,办理了全省88%的案件,基层法院的强弱关系审判质效的优劣,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案件量大,法官长年超负荷工作,很多人腰都落下了毛病,站着写文书是工作常态。”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法院北陵人民法庭每台电脑显示器均安装了升降装置,北陵法庭法官于茗芳如是说。
“偏远地区基层法院招人难、留人难。”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绪光提起前些年的困局,仍是一肚子苦水。
“以前法庭没有法警和安保设施,遇到气儿大的当事人,当庭就动起手来,法庭秩序不好维护。”回忆过去,北票市人民法院台吉人民法庭庭长张鑫说。
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力指导和辽宁省委坚强领导下,2021年,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基层大调研活动,摸清了基层法院在审判质效、人民法庭功能设施、安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全省法院长远发展考虑,提出“以提升初始案件质效为中心、系统推进强基建设”的工作思路。自2022年起,实施为期3年的“强基工程”,旨在破解一系列制约基层发展的难题,在服务保障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展现司法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谋定后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辽宁高院系统化谋划,出台强基工作意见、人民法庭建设两个办法、基层联系点制度,明确9个方面44项任务,搭建起强基工程的“四梁八柱”。积极争取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以地方立法性方式对法院强基建设提供全面保障。
为确保工作扎实开展,辽宁三级法院成立工作专班,辽宁高院负责统筹推进,各中院发挥前沿指挥部作用,基层法院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坚持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实施,突出抓实“一把手”、合力下好“一盘棋”、铆足落实“一股劲”。
“我们法庭是在2021年下半年成立的,落实‘强基工程’要求,软硬件建设均对标全国一流法庭,在服务营商环境中作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8月,在全省法院强基工程现场会期间,辽宁高院组织与会人员到法庭观摩学习,这让我们备感自豪。”黄沙说,他们就是在“强基工程”中强起来的。
依靠党的领导
合力破解难题
“现在有了法庭,这下打官司就不用进城了!”大连瓦房店市九龙街道一家农资销售门市的老李感慨。
瓦房店市人民法院九龙人民法庭的前身是李店人民法庭,因历史原因,李店法庭曾调整至院本部办公。借助“强基工程”东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店法庭在新址上完成复建,并更名为九龙法庭。
在“强基工程”中,辽宁高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主动接受监督,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在“强基工程”中汇聚了磅礴力量。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把法院强基工作列入监督计划,同时对职能部门就贯彻落实《决议》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督办落实。
“张军院长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提到,‘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大力支持,为人案矛盾突出的60个基层法院一次性释放537个政法专项编制,支持新聘1039名书记员充实到审判一线。’”辽宁高院法官管理处处长于阔海认为,这一举措在全国法院来看,力度之大也是十分少有。
此外,辽宁高院争取了大量保障资金全部用于基层装备保障和人民法庭建设,筹措资金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胜诉退费难题,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针对基层法院业务工作中的棘手问题,辽宁高院推动省级层面形成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省委出台强化源头治理相关文件,强化调解保障。省委依法治省办等十部门联合出台规定,有力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辽宁高院与辽宁省司法厅等在全国率先建立“四所一庭”协同推进矛盾化解工作机制;与省司法厅联合出台意见,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对9类常见纠纷先行调处,做实“抓前端、治未病”。省委组织部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纳入考核,明确出庭应诉职责,实现“出庭又出声”转变,助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
聚焦主责主业
提升审判质效
“要加强条线指导,充分运用法答网、案例库做好全流程释法说理。”
“要加大先行调解力度,强化结案统筹调度。”
2025年4月17日,在辽宁高院2025年第二次司法大数据分析研判会商中,院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弱项指标展开分析,找准症结,提出务实举措。
这是辽宁法院持续向管理要质效的一个缩影。
司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主责主业,审判质效是群众司法获得感的重要源泉。辽宁法院坚持以提升初始案件质效为中心,管理、改革、队伍建设“三箭齐发”,推动基层法院审判质效连续13个季度同比持续向好,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创新实施“精细化、一体化、闭环”管理,同时,强化审级监督,坚持能改判不发回,对疑难复杂、新类型等案件提级管辖。
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推动院庭长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分级分层开展阅核。深化民事诉讼繁简分流,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2024年,全省法院经阅核案件上诉率低于全省平均上诉率0.73个百分点,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至73.56天。
干事创业,人才是关键。不久前,辽宁高院第7期审学研学员、辽阳市白塔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杨蒙走上讲台,带着结题报告《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问题研究》,接受理论导师、实践导师以及专家学者的“集体会诊”。这标志着她从一名基层青年法官成长为领军人才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一体抓实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辽宁高院通过建立实施“审学研”一体化机制、青年干部成长工程,开展“评典型案例、推创新成果、树优秀人才”“学英模、争先进、做贡献”等活动,提升专业素能,促使全省法院“一树独秀”到“满园春色”的人才新气象凸显。
紧盯重点攻坚
促进整体推进
强起来,就要打响“脱薄”攻坚战。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两次到抚顺县人民法院蹲点调研指导,推动设立人大代表多元解纷工作站。辽宁高院选派了3名业务骨干充实审判力量,并组织审判业务专家讲师团进行常态化的“点单式”辅导。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明确22项帮扶措施。当地党委、政府解决了困扰抚顺县法院多年的进院无路、用电供暖、饮水安全等难题。
“我们发扬大梨树‘干’字精神,开展‘我为脱薄献良策’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凤城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于丕健认为,脱薄是重大机遇,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以上率下,鲜有不克。深入落实院领导基层联系点制度,辽宁高院领导带头帮扶21个基层法院,在全省中院建立144个联系点,做实了深度调研等“四项任务”和对口帮扶等“八项机制”,推动247项问题有效解决。薄弱院知弱图强、转变理念和作风,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真抓实干,就会持续向好”。
目前,包括2家全国薄弱院在内的19家薄弱院已脱薄出列,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
硬起来,小法庭就要实现大作为。
辽宁法院共有297个人民法庭,星罗棋布般错落在辽沈大地,在参与基层治理、保障乡村振兴、服务营商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更好满足群众对“家门口法院”的期待,调整优化297个人民法庭区域布局。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人民法庭在基础设施、法庭管理、诉讼服务、信息化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138个法庭在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成效突出成为示范,引领全省人民法庭整体迈上新台阶。
在省市法院指导下,各地遍开“枫桥之花”,做实了“四所一庭”联动机制,形成庄河“岭妹子”、彰武“老哥庭长”等一批源头解纷示范样板。
大伙房输水工程是重要民生工程。在海城市腾鳌镇东甘村施工区域,由于施工方将排水沟填埋,又遭连降暴雨,致使所占玉米地受灾面积达1400余亩,41户村民集体将施工方诉至海城市人民法院腾鳌人民法庭,要求赔偿150余万元经济损失。
法官多次联合镇政府、村委会人员实地查看灾情、上门调解。最终在开庭前双方达成和解,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百姓利益、服务民生工程。
“我们要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群众的烦心事,努力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腾鳌法庭庭长陈妍由衷地说。
三载耕耘,淬炼初心;重塑根基,华实并茂。辽宁法院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政治建设不断强化,审判质效持续向好,基础保障全面加强,队伍风貌焕然一新,涌现出374名省级以上优秀基层典范,4个基层法院及33个基层内设机构集体获得省级以上表彰。
“我每年到基层法院、人民法庭调研十多次,感受到了基层法院日新月异的变化,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全国人大代表王军为“强基工程”点赞。
强基建设永远在路上。辽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青表示,全省法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勇于争先,不断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为三年行动决战决胜贡献更大司法力量。(记者 黄艳辉 严怡娜 通讯员 冯国超)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