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德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派出了舍费尔博士领导的考察团对西藏进行考察,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寻找“日耳曼民族的祖先”亚特兰蒂斯神族存在的证据,也有人说是为了寻找能改变时间的“地球轴心”沙姆巴拉洞穴。

此次西藏考察队共由5名成员组成,动植物学家恩斯特·舍费尔(Ernst Schäfer)、人类学家布鲁诺·贝格尔(Bruno Beger)、地质物理学和地磁学家卡尔·维奈特(Karl Wienert)、昆虫学家兼摄影师恩斯特·克劳泽(Ernst Krause)、地理学家和技术负责人艾德蒙特·盖尔(Edmund Geer)。

本次考察除了考察西藏的内部状况和真正政治形势外,还大量收集西藏的各种数据、信息、标本和实物外,考察团队员也用相机记录下了西藏的社会民风、寺庙建筑、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等相关的信息。


1938年12月考察队从甘托克出发经春丕谷进入西藏亚东,取直线北上前往江孜,考察了1904年西藏军民抵抗英国侵略军的战场——江孜古堡。

考察队于1939年初进入拉萨后,他们参观考察了拉萨的几乎所有寺庙和建筑,参加了1939年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对寺庙中的跳神、祭祀、庆典、上层人物的聚会、拉萨人的日常生活等进行了大量的拍摄。

之后考察队还到了日喀则。

在日喀则停留了一周之后,由于感到政治形势日趋紧张,考察队于1939年7月从江孜按原路回到甘托克,二战爆发前返回了德国。在江孜的照片有些明显是夏日场景,则探险队两次经过江孜都留下了照片,从照片中人们的穿着来看,可能大部分拍摄于回程时在江孜的停留。

下面来看考察队在江孜留下的部分照片。


江孜

自古至今,江孜都是日喀则最繁华的城镇。江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通尼泊尔、锡金、印度,东控拉萨,向西向北扼日喀则,作为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条孔道,是南亚次大陆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沟通西藏高原的重要通衢。如果说亚东是从南亚低海拔地区进入西藏的门户,江孜就是咽喉。


西藏江孜,藏民在编织地毯。


西藏江孜江孜,藏族画家在木箱子上描画。


西藏江孜,考察团在行军途中休息。


江孜地区风光


江孜城市局部景观


江孜的寺庙

这是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寺院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


寺院的一部分。


吉祥多门塔:亦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简称“白塔”,亦称“白居塔”,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共九层,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西藏保存最完好最雄伟华美的建筑之一。白居塔整个塔身曲折回旋,一层一层盘旋向上,里面供奉的佛像形态逼真,面目传神,造型之优美,制作之精细,让人拍手叫绝,犹如进入了一座绮丽多姿的艺术殿堂。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


白居寺塔


江孜的寺庙建筑和喇嘛。


江孜的寺庙建筑。



江孜民俗节(夏季节)上的帐篷。


江孜,砾岩露台。


江孜,砾岩露台。



江孜,毁坏城墙的景象。


江孜地区区部远眺。



江孜的鬼墙


江孜的鬼墙


江孜的房屋。


江孜的房屋。


江孜的堡垒。


江孜的堡垒。


江孜的堡垒。


白居寺塔


马帮沿途看到的景观


江孜的马帮,远处应该是宗山古堡

江孜宗山古堡遗址是江孜县城的标志物。她雄峻地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对高度125米,整个古堡群错落有致的雄踞山顶,因江孜周围地势平坦,宗山显得鹤立鸡群。遗址东西长360米,南北宽约80米。



江孜男子。


江孜路遇的行人。


江孜,Dzongpen先生和夫人。



江孜,戴胜的鸟巢。



江孜, 一只被抓获的戴胜。


江孜, 一只被抓获的戴胜。

总体而言,这次党卫军派出的考察队还是非常顺利的,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考察队对拉萨、日喀则和江孜等地做了精确的摄影测量,对所经地区的地磁、温度、气压、云量、湿度、风向、湖泊、通道、岩石和矿物等都有详细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标本。同时他们拍摄了20000张黑白照片和2000张彩色照片以及40000英寸的黑白录像和4000英寸的彩色录像。这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最大规模的一次对西藏的影像记录活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