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喀麦隆特派记者 黄培昭】提到喀麦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足球,却不知道它还有“非洲缩影”的称号。“如果你想要一次游遍非洲,那就先到喀麦隆。”这是非洲旅游界一句知名的宣传语。从南部的热带雨林到北部的稀树草原,从西部的高原火山到东部的丘陵密林,从部落雕刻艺术到多民族文化图谱,在喀麦隆可以欣赏到一幅浓缩了非洲地理人文风貌的立体画卷。而至于这个远在非洲中西部的国家和中国的联系,更少人能说上一二。《环球时报》记者近日来到喀麦隆,发现从港口到公路再到当地百姓家中的水龙头,都有中企和中国人参与和贡献的印记。
飞机掠过几内亚湾上空,记者从舷窗望见克里比海岸的克里比深水港。这座港口是西非首个深水港,它将喀麦隆与世界紧密相连。5月9日,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港湾)承建的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项目投入运营仪式正式举行,现场掌声如潮水般久久没有停歇。喀麦隆交通部长比贝埃在仪式上说,克里比深水港二期工程投入运营为喀麦隆经济增长开启新的时代,将助力该国经济结构转型。
“过去,我们的港口只能停靠小船,欧洲货轮宁愿绕道多哥的洛美港。”港口运营部经理保罗对记者说,“现在,港口吞吐量大大提升,铝土矿、可可豆能直接从喀麦隆走向世界。”
在港区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货轮航线和集装箱流转的信息。中国培训出来的当地工程师约瑟夫指着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说:“在这里,‘中国效率’‘中国技术’嵌入了非洲港口。”约瑟夫是渔夫之子,他告诉记者:“中国师傅教我操作设备时,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首都雅温得到经济中心杜阿拉,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在雨林间穿行,这就是雅温得—杜阿拉高速公路(雅杜高速)。“以前200公里的路能堵7个小时,香蕉都会烂在车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雅温得市七区副区长弗勒尔提起原来的N3国道旧路时连连摇头。谈到现状,她感慨道:“而如今,芋头、咖啡、梦想一起驶向远方。这条由中企承建的高速公路是喀麦隆首条现代高速公路,也是村民口中的‘希望大道’。”
“这条高速公路采用了双向六车道的设计,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速可以达到110公里。不仅快,还稳。”雅杜高速项目经理温跃平站在控制中心前,身后墙面上是自动化监控系统投影出的实时画面。道路车辆流量、车辆速度和超限状态都一目了然。“这是我们为喀麦隆量身定制的智能交通骨架。”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108道涵洞、6座上跨桥、8条地下通道——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中国工程师与喀麦隆工人的通力协作。温跃平笑着说:“有一次大雨冲塌了便道,我们团队连夜搭桥,48小时后工程照常推进。”
在敏高马约村,村长埃隆杜特意换上了节日的长袍,站在村口的小店前等候中国工程师的到来。“以前我们是‘地图上的盲点’,几乎被人遗忘。”他说,“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这条路,我们也能接待游客,也能卖出咖啡和水果。”当地媒体这样评价这条路:“它不是通向城市的路,是通往未来的路。”
早上7时,喀麦隆中部城市巴富萨姆的居民泽法克推门走进后院,她提着菜篮,拧开门前的水龙头,清冽的水流喷涌而出。过去,她和家人靠一口老井度日,水质浑浊,痢疾霍乱时常发生。在中企中地海外集团在当地承建了饮用水处理厂项目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水厂一期建成那年,日供水能力达到2.9万立方米,覆盖近50万人,水龙头第一次走进大多数人家中。
供水短缺曾严重掣肘当地的经济发展。巴富萨姆旧水厂年久失修,供水常年紧张。水厂厂长伊利加感叹:“中国伙伴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前所未有的信心。”喀麦隆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布莱斯告诉记者:“这一工程已创造超过千个就业岗位,培养了大量本地人才,也拉紧了中喀合作的情感纽带。”
从荒滩到港湾,从山路到高速,从破井到清泉,记者看到了喀麦隆的中国印迹。这些工程不只是基础设施的延伸,更是中喀民心相通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