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和“高地”三个词体现了总书记对于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复旦大学地处上海,有责任服务好这一重大使命。我们聚焦“四个最前沿”,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回答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时代命题。
聚焦国际科技竞争最前沿,建设科创“策源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有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才有更多融合可能。复旦大学以基础研究见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着力发挥三大牵引作用,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
一是加强学科牵引。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优化基础学科布局,凝练培优领域。大力推进融合创新,率先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交叉学科,争取前沿原创突破。二是加强任务牵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重大战略中凝练方向和问题,聚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人工智能、能源材料、遗传与发育、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主动布局建设科研团队和任务,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三是加强平台牵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前瞻性部署信息、医药、数理、生物、化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打造为服务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核心区,增强承接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
当前,复旦正在制订《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已发布面向未来发展的120个科学问题,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争取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生态。
聚焦教育和人才竞争最前沿,扩充人才“蓄水池”。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靠人才,要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造就适配建设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对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贡献之一。近年来,学校面向全球引进战略人才和青年英才,在重点方向建设人才高密度的创新团队,按“卓学、卓识、卓越、卓著”四个层次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引导支持人才发展,落实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5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自主培育各类国家级人才300余人。
一是保障人才潜心钻研。成立相辉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特区,为高风险、颠覆性研究提供10年以上长周期支持,鼓励学者静心“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推进学敏高等研究院建设,致力于打造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引进全球范围内近百位最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追求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突破。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推行以综合准入标准为基础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三是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坚持“好苗子就培养、有潜质就支持”,高起点建设好“相辉学堂”,探索下探基础教育、上接高水平人才、本研融通的“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培养模式。
聚焦科研范式变革的最前沿,打造创新“新引擎”。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三天一突破,五天一迭代”的速度重塑科研范式。科研范式变革是科学发展最深层次的变革,决定着创新共同体的兴衰。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简称AI4S)是链接科技和产业、催生创新的新引擎。
复旦把融合创新作为重要路径,把AI for Science作为全校科研工作战略抓手,系统布局科学智能生态。前瞻布局算力平台,2023年建立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为科研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硬件支持。点线面结合创新机制,成立校级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在二级单位设立科学智能分中心,面向全校发布科学智能专项基金,系统组织AI4S科研项目百余项,促进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加速科学突破。深化国际合作引领,与国际科技顶刊出版商合作创建AI4S主刊和子刊,举办科学智能国际论坛,发布科学智能白皮书和关键问题。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出116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
目前,复旦已在计算物质科学、能源材料、退行性脑疾病等多个重要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下一步,学校将以更大力度推动AI4S相关工作,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加强科学数据储备,推动科学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整合内外资源,加大AI4S投入,构建可持续创新支持体系,形成科研投入倍增效应。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找准融合“着力点”。
市场出题阅卷,高校和企业共同答题。科技成果的最终价值实现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而言,特别是要改革机制体制,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对此,学校一方面整合全校力量发展新工科,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高质量建设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重塑复旦的新工科格局。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科技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编制《应用技术三年行动方案》,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设学校苗圃计划和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孵化平台,打造职业经理人团队。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布局建设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构建复旦科创母基金体系,打造创新转化研究院(祖泉研究院),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改革试点,扩大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效应。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和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目标愿景、时间节点和实现路径上高度契合。接下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融入上海、服务上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标题:《金力:聚焦“四个最前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黄海华 摄
来源:作者: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