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清明后种瓜点豆关键期,倒春寒却悄悄冒头。东北大地刚播下的玉米种子最怕低温,嫩芽露头就怕霜打。
南方早稻秧苗刚移栽,这会儿遇上冷雨最容易蜷根不长。
老一辈常说“霜前冷,雪后寒”,看天种地的经验还真管用。但咱不能光靠老法子,得把传统智慧和科学护苗结合起来。东北地块该赶紧准备秸秆覆盖,地膜不够的抓紧联系镇上农资店。
南方稻田排水要趁早,田里别留太多冷水,免得秧苗沤根。
我个人觉得,村里该组织年轻农户跟老把式学看云识天,再配上气象APP双保险。前两年隔壁村老张没及时防霜冻,三亩大豆苗冻坏了小半,损失不小。
现在手机上天天有气象预警,可别嫌弹窗麻烦就关掉。玉米地要是已经出苗,夜间最好点几堆烟熏防霜,注意别烧着秸秆。
早稻田厢面撒点草木灰,既能增温又能补钾,老辈人这法子真灵验。不过草木灰别撒太多,容易让土壤板结,每亩控制在五十斤以内合适。南方丘陵地区还要防着冷雨后的大风,刚插的秧苗经不起折腾。
东北平原地块大,机械覆膜速度快,合作社该统一调配农机了。有人觉得现在科技发达,老土办法没必要,其实土洋结合最保险。
就像看云识天气,积云变铅灰色就得防短时强降温,比APP预警还直观。但遇到连续阴雨天,还是得靠土壤测墒仪判断该不该排水,别光看地表。村里的气象信息员该多跑跑地头,别让大爷大妈漏了重要预警。
这几天集市上的地膜、防寒布卖得挺快,有的摊位都断货了。
提醒大伙别慌,乡镇农技站储备了应急物资,打电话就能配送。补肥时机也得看准,冷害过后别马上施氮肥,容易烧苗。
最好先喷点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等气温稳定了再追复合肥。西南山区的茶园这时候最怕倒春寒,茶树嫩芽冻坏影响春茶产量。
可以搭临时防风障,再准备些熏烟桶,晚上气温低于5℃就点火。
我老家二叔每年都这么护茶,他家茶园比别家早半个月冒新芽。当然,年轻人用无人机喷防冻剂也有效,但得注意药剂配比。
现在最担心的是偏远地块的农户,可能没收到最新的气象短信。
村支书该用大喇叭多喊几遍,别让一户漏了防倒春寒的关键期。这场倒春寒预计持续三天,昼夜温差超过15℃最容易出问题。
夜里十点到凌晨三点是霜冻高发期,得安排人轮流地头值守。
其实大伙抱团取暖最有效,几家合伙准备物资,轮流查看苗情。往年有合作社这么干,愣是把霜冻损失降到了5%以下。最后提醒一句,防完倒春寒别松懈,接下来的谷雨节气还得防连阴雨。
地里沟渠得提前挖通,排水不畅容易让庄稼烂根,这点千万记牢。
现在该做的就三件事:查苗情、备物资、听预警,一样都别落下。拿不准的赶紧问镇上农技员,他们这几天都在各村地头蹲着指导呢。农时不等人,咱庄稼汉就得跟着天气走,该出手时别犹豫。
只要土法科学结合好,任他倒春寒多厉害,咱的庄稼也能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