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770

阅读预计8分钟

作者 |张书剑 孙禄翰

本期编辑|何佳蔚

本期审核|江怡


2025年5月7日,印度在国家媒体中心召开关于空袭巴基斯坦境内目标的“辛杜尔行动”新闻发布会。图源:“世界知识”微信公众号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至少造成26名平民身亡。武装组织“抵抗阵线”宣称对此事负责,但该组织事后撤回了负责声明。印政府认定该组织实为克什米尔反印武装组织“虔诚军”的分支,并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旋即对巴采取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与领空、驱逐外交人员等系列制裁措施。巴基斯坦否认印方指控,谴责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同时对印度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此后,印巴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军队多次在克什米尔地区实控线附近交火。5月7日,印空军还对巴境内多处目标发动空袭,引发巴方反击。有“南亚火药桶”之称的克什米尔,再度将印巴推向危险的战争边缘。

一、印控克区进入“后370条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控克区频繁发生大规模反政府骚乱。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多次对印本土目标发起大规模袭击,对印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9年8月,莫迪政府宣布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取消印控克区在宪法中的“特殊地位”,并将该地区划分为“查谟和克什米尔”与“拉达克”两个“联邦属地”。莫迪政府宣称此举有助于加速中央政府对印控克区的整合,在打击地区反印分离主义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以“高压手段”压制反印分离主义倾向,始终是莫迪和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克什米尔政策的重点。为防止当地发生反对修宪的暴力抗议事件,莫迪政府提前采取了多项安全措施,包括增派安全部队、实施宵禁等。此外,印媒报道称,印政府对印控克区实施了长达500多天的互联网和通讯封锁,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政治上,莫迪与印人党不再寻求同印控克区传统政治力量合作,而是倾向于通过实施总统治理压缩当地政治力量的活动范围。自2019年莫迪进入第二个总理任期以来,政府以安全为由不断推迟印控克区的地方选举时间,借此阻止反对党利用地方议会扩大话语权、干扰政府政策,尽力将修宪对印人党的负面冲击降至最低。直至2024年莫迪第三次赢得全国大选后,印控克区才在2024年9至10月举行了废除宪法第370条后的首次地方议会选举。

经济上,莫迪政府在继续提升印控克区基建水平的同时,还将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2023年5月,莫迪政府刻意在印度担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在印控克区首府斯利那加举办“G20旅游工作组会议”,借机向国际社会展示当地的“和平与繁荣”。2024年3月,莫迪在废除宪法370条后首次访问印控克区,宣布将为该地区旅游业投入140亿卢比。印政府称,2024年前往印控克区的游客数量达到2350万人次,呈现增长势头。

社会治理上,莫迪政府奉行印人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主张,积极推动印度教徒重返克什米尔山谷定居。此外据报道,印政府还常以威胁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为名“预防性拘留”可疑人员,该地区大量活动人士、记者等被拘留。

二、治理失当引发新一轮危机

尽管印控克区安全形势在2019年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但该地区并没有像莫迪期许的那样走向和平与稳定。一方面,持续多年的高压管控并未彻底消灭分离主义。在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发生前,印控克区的暴力活动已显露出复苏迹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印控克区至少发生约60起针对军警、政府官员和印度教移民的袭击事件,反政府武装同政府军警之间的交火频率呈上升态势。

另一方面,当地民众与中央政府对立加深,地区政治正常化难以推进。克什米尔山谷地带的居民担心,政府实施的带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移民政策恐使当地人口结构发生改变,使占人口多数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在政治上处于更加边缘化的地位。此外,政府以安全名义实施的断网等措施,令当地民众对莫迪政府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在2024年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反对废除宪法第370条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全国大会党击败印人党赢得议会过半席位,凸显印控克区民众对印人党的不满情绪。

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高压管控与政治正常化进程停滞严重拖累当地经济发展,失业率远超全印平均水平。仅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间,印政府采取的断网措施便给当地造成超过2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当地商会评估称有5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另据报道,2023-2024财年“查谟和克什米尔”15至29岁年龄段人群失业率高达17.4%,远超全印同年龄段人群10.2%的平均水平;同期该地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失业率高达23.9%,几乎是全印同等教育水平者平均失业率的两倍。印国内日趋高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狂热,还使克什米尔穆斯林在印各地遭遇不同程度的隐性歧视,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大量克什米尔青年被迫前往海外寻求发展机会,而这无助于推进家乡建设与印政府宣称的“融合”进程。

三、安全风险外溢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两国矛盾的核心,双方都声称对该地区拥有全部主权。在两国历史上爆发的三次常规战争中,有两次与克什米尔冲突直接相关。随着印巴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双方爆发常规战争的风险有所下降,但印控克区的长期动荡始终是印巴冲突的潜在导火索。自莫迪2014年上台执政以来,印控克区发生的袭击事件已多次引发印巴之间的局部军事冲突。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对于“整合克什米尔”的执念,使印控克区的安全问题成为莫迪与印人党在选举中收获政治红利的重要议题,压缩了印巴在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上的回旋余地。

此次印控克区袭击事件发生后,尽管莫迪表示印度将“惩罚所有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却并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应对地区再度恶化的安全形势。印政府在缺少详细调查和举证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将此次袭击事件归咎于巴方,也无助于解决印控克区的安全问题。而印度单方面宣称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的行为,更是彻底打破了印巴长期博弈形成的危机管控框架,加剧了双方战略误判的风险,令地区安全陷入巨大不确定性之中。就在印度为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遇难者哀悼之际,克什米尔乃至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仍难以看到未来。

作者简介

张书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禄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本文转载自“世界知识”微信公众号2025年5月19日文章,原标题为《张书剑 孙禄翰:印巴克什米尔冲突再起》

本期编辑:何佳蔚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