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北京昌平区某小区住户张先生(化名)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三名自称专业防水公司的工人提着装满胶水桶的装备,声称检测到其家中水管存在“严重渗漏隐患”。从注胶补漏到天价账单,这场持续6小时的“维修”最终演变成19800元的噩梦。而这场看似寻常的消费纠纷,牵出的竟是横跨9省17市的诈骗产业链。
“技术流”包装的精准围猎




据警方调查,该团伙深谙消费者心理。工人统一穿着印有“防水工程”字样的工装,手持热成像仪等专业设备,现场检测时故意将仪器灵敏度调高,使屏幕显示大面积渗漏“红光”。“您家地板下至少积了3吨水,不处理会导致楼体坍塌。”维修工李某的危言耸听,配合着手机里播放的“房屋塌陷新闻”,让张先生瞬间慌了神。
当第一桶胶水注入瓷砖缝隙时,工人刻意遮挡电子秤显示,实际每桶胶水仅3公斤却虚报为20公斤。随着“注胶量已达80斤”的结论,账单从预估的3000元暴涨至19800元。面对质疑,工人亮出印着“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伪造证书,并威胁:“胶水已经固化,不付款就起诉你破坏施工。”
“注胶补漏”背后的暴利链条
北京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发现,涉事胶水系三无产品,每公斤成本不足5元。按实际使用量计算,张先生家中仅消耗4公斤胶水,价值20元,却被收取近2万元费用。更触目惊心的是,该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精准投放广告,以“免费检测”“十年质保”为诱饵,半年内作案87起,非法获利超400万元。
“这是典型的‘游击式’诈骗。”办案民警指出,该团伙采取“一人接单、全国派单”模式,每单抽取60%收益。技术员王某供述,他们专门选择老年住户或独居女性下手,“这类群体对房屋结构不了解,容易被专业话术震慑”。




行业乱象催生维权困局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近三年全国类似案件超2300起,但成功维权者不足15%。多数受害者因缺乏书面合同、现场证据被破坏而陷入举证困境。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模拟实验显示,90%的“注胶补漏”维修存在过度施工,其中35%的案例根本无需注胶。
“防水补漏行业尚无国家强制标准。”建筑律师陈明强调,现行《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仅为推荐性标准,导致“注胶量”“材料定价”等关键环节存在监管盲区。部分诈骗团伙甚至注册空壳公司,利用“合法外衣”实施犯罪。
全民反诈的破局之路
案件曝光后,短视频平台紧急下架1.2万条相关广告,并启动“防水补漏行业资质验证计划”。北京、杭州等地住建部门联合公安机关,对257家防水企业展开突击检查,查处三无胶水3.7吨。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正推动《民用建筑渗漏维修服务规范》立法,拟强制要求施工前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材料用量及单价。
“守住家门首先要守住认知。”反诈专家提醒,消费者遇紧急维修应查验企业《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并通过12315热线核实备案情况。当工人提出“按材料重量计费”时,务必现场称重录像,避免陷入“流动补漏”陷阱。
这场从厨房漏水演变的民生安全保卫战,暴露出新兴家装领域的监管漏洞,也警示着技术进步背后的风险——当热成像仪成为诈骗工具,胶水桶化作敛财道具,唯有制度完善与全民防范的双重觉醒,才能筑牢百姓安居的防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