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孩子送去托育,既能受到专业科学的照顾,又能培养独立和社交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原来咱榆林的托育服务这么细致,政策补贴也透明,没人照看的二宝,这下可有人帮我带了!”

3岁以下的婴幼儿,被称为“最柔软的群体”,是需要呵护与陪伴的年龄段。面对工作忙、精力有限,而宝宝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无人看护的情况,将宝宝送到托育机构成为许多家长的选择。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建设工作,坚持以“小托育”托起“大民生”,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老百姓享受到更方便、更实惠的托育服务。

政策领航:架起托育“暖心桥”

5月15日是第32个“国际家庭日”,当日,陕西省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榆林中心城区世纪广场举行。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普惠托育 科学育儿”,旨在围绕普惠托育政策、托育标准规范、科学育儿知识、典型经验做法进行宣传。


5月15日是第32个“国际家庭日”,当日,陕西省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榆林中心城区世纪广场举行。记者 高苗 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托育服务是关乎民生福祉、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戴文学在启动仪式致辞时说,近年来陕西以“四个着力”为抓手——扩大普惠供给、优化支持政策、强化综合监管、丰富服务内涵,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目前,我省已将托育服务纳入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九件实事,大力发展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等多元模式,力争让每个家庭“托得起、托得安心”。

“榆林目前已建成托育机构267所,总托位1.57万个,普惠托位占比超80%,‘15分钟托育服务圈’基本形成。”市政协副主席李和平以一组数据展现地方实践成果。作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示范项目的试点城市,榆林通过生育补贴、普惠托育价格认定等政策,将托育月均费用从2023年的1591元降至2025年的802元,降幅近50%,有效缓解了群众“入托难、入托贵”的痛点。

榆林实践:打出托育发展“组合拳”

“托育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未来工程。”市卫健委副主任王莉君在经验分享中细数榆林实践“组合拳”——政府高位推动、多模式拓展供给、人才培养、医育融合等举措,让榆林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具体措施包括:↓↓

政策保障:将普惠托育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和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制定出台了详细的普惠托育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出台托育机构建设、价格认定、等级评定等系列文件;

多元供给:推进公办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幼儿园托班等建设,新增托位1.57万个;

降本增效: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运营补贴,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试点大学生“白领派遣”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民营托育机构工作,按每人每月2000元标准进行岗位补贴;

医育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率达100%,定期开展健康监测和育儿指导。

目前,榆林市婴幼儿入托家庭满意度超95%,为全省托育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榆林经验”。

家长心声:普惠政策解了“带娃愁”

32岁的马媚和丈夫姜欣均都是上班族,而且双方父母也都没有退休,孩子出生到3岁前面临无人照看的困境。

“去年,宝宝两岁的时候,得知咱们国家在榆林开展3岁以下儿童普惠托育试点,价格上也是非常亲民,普通家庭完全能够承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也把宝宝送到了托育机构。”马媚特别提到,榆林市的托育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为每个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发育指标,让家长倍感安心。

“大宝赶上了好政策,二宝一出生就能‘领工资’(育儿补贴)。呼吁我们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没生的赶快生,生了的继续生!”宝爸姜欣均的现场发言引发热烈掌声。

据悉,未来榆林计划深化“医育结合”,推广农村免费托育试点,探索城乡均衡发展路径,为全省提供更多创新经验。

这场启动仪式,不仅是政策的宣介,更是一次温暖的动员。从政府的坚定承诺,到普通家庭的真实故事;从数据支撑的“榆林经验”,到市民触手可及的服务体验,普惠托育的春风,正吹暖塞上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照亮儿童成长的幸福之路。

记者 高苗 刘香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谢婷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