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当前,今年我院累计受理案件408件,调解成功案件数量同比上升26%,调解成功率由60%跃升至85%,案件平均处置周期较往年显著压缩。”近日,在金东区仲裁院,院长宋炜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劳动纠纷化解的“效率密码”——兼职仲裁员制度。
面对基层仲裁机构普遍存在的“案多人少”结构性矛盾,金东区自2017年起探索实施兼职仲裁员制度,通过遴选优秀执业律师等法律专业人才组建非在编仲裁队伍,打造“专业引进-系统培育-规范管理”的闭环机制,有效破解人力资源瓶颈,构建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劳动纠纷多元化解“金东模式”。
数据显示,经过八年探索完善,该机制通过整合优质法律人才资源、优化案件处置流程、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等组合拳,推动劳动争议化解工作质效实现跨越式提升。目前,全区共有12名兼职仲裁员,这支“编外部队”打破了传统办案模式,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丰富庭审经验,迅速成为案前调解的“主力军”。
“律师熟悉劳动法,庭审经验和调解技巧扎实,能快速抓住矛盾核心。”宋炜介绍,兼职仲裁员以律师为主体,兼具法律专业性与实务经验优势。例如,在快递员王先生与企业的欠薪纠纷中,兼职仲裁员李夏冰发现申请人证据不充分,若走诉讼程序需耗时半年以上。他通过案前调解,仅用三周便促成双方和解,不仅缩短了周期,还避免了矛盾激化,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为提升兼职仲裁员队伍的专业能力,金东区构建了“每周案例复盘+月度专项培训+季度比武练兵”的常态化学习机制。每周五定为“集中调解与复盘日”,各小组对新案件分类研讨,并对未成功案例深度分析症结;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开展专题培训,涵盖庭审技巧、裁决书撰写、证据审查等内容,由兼职仲裁员或法律专家主讲,结合案例讨论强化实战能力;每季度组织“比武练兵”,通过模拟调解、文书评比等方式检验成果。这种培训体系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主讲人授课+全员案例辩论”形式,也让理论与实战深度融合。
采访当天正值周二,虽然不是固定集中调解和复盘日,兼职仲裁员李荣茂也早早来到区仲裁院,起草所负责案件的调解协议。“做律师不仅要追求专业精进,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李荣茂道出许多同行的心声。作为一名律所合伙人,2018年,他放弃部分商业案件机会加入金东区兼职仲裁员队伍。尽管仲裁工作占用大量时间,但他认为“公益价值远胜经济回报”。
“对劳动者而言,我们仲裁员不仅是调解者,更是普法者,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避免未来隐患。”采访间隙,李荣茂聊起近期调解的一个案例,在处理某企业工伤纠纷时,他通过测算仲裁周期、执行风险,引导企业主动协商赔偿,既保障员工权益,又避免企业因诉讼影响信誉。“调解是化解矛盾的核心手段,但必须讲究方法。”李荣茂坦言,面对情绪对立的当事人,他常采用“背靠背调解”策略,先稳定双方情绪,再分头释法说理。
硬件设施的升级为高效调解提供了坚实保障。2间专门调解室和2个仲裁庭为“背对背”调解提供物理空间。其中,80平方米的仲裁庭,按照示范仲裁庭的标准建设,两个庭均配备数字化庭审设备,实现庭审记录电子化,线上线下融合办案,并可实现全省庭审联网。“所有案件必须在中心办理,杜绝私下接触当事人。”宋炜表示,严格的场所管理既保障了调解公正性,也提升了当事人对兼职仲裁员的信任度。
“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和“有诉必调、能调尽调、随时可调”的工作思路,让更多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也让劳动者和企业感受到公平与效率并存。随着新业态、新用工模式涌现,劳动纠纷呈现复杂化、多样化趋势,金东区兼职仲裁员机制的实践证明,专业力量的引入不仅破解了“案多人少”困境,更构建起“预防-调解-修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