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这群华师学子跨越山海

敢于挑战未知 与世界对话

开创一场跨文化之旅

在海外升学的航道上

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他科学规划

主动突破自我

多维尝试和积累

让梦想开花

行动规划成就梦想


朱宽严,人工智能专业(中外合作办学)2021级本科生。申请时绩点4.13/5.0,雅思7.0。曾参与完成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有一份衍生软件著作权。现已被剑桥大学(2025QS排名第5位)机器学习与机器智能专业录取。

大学期间,朱宽严开始系统地规划留学。他利用假期提前自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专业课程,并完成了两段专业相关实习。他参与南网科技公司图像处理项目,其创作的代码被纳入公司工具链,并为后续项目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在西山居负责自然语言处理项目,为公司游戏开发了NPC对话系统,实时反馈调整NPC对话策略,提升了游戏的互动性。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习经历,为他申请剑桥大学奠定了基础。

2024年11月,朱宽严开始撰写剑桥大学的申请文书。当时他身边的人都不太看好这次“冒险”,由于是第一次接触世界顶尖学府,对剑桥带着名校滤镜,他内心也有点退缩。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内心的顾虑,他告诉自己:“相信自己吧,不要太在意结果。”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他最终决定挑战一次。



朱宽严学习AI Foundation时的笔记和

成功申请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意外的是,第二段实习经历在学校面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研读申请学院近年的论文时,朱宽严发现近期的分支研究是用多模态的检索器做知识检索,这与自己实习项目高度契合。面试时,他展示了自己实习时开发的技术文档与Demo,并提出“推理模块和解释性”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的看法。这种技术路径的契合与思想的创新性,让他与面试官进行深度交流,并成功在面试中脱颖而出。今年2月,朱宽严收到了剑桥大学的offer。

长达4个月的拉锯战,让朱宽严重新审视出国留学的意义:求学的核心在于知识的汲取,而非单纯追求名校的光环。回顾全程,他总结道:绩点是硬门槛,但科研与实习也需重视。他建议学弟学妹们,“要专注真正想学的领域。”今年10月,朱宽严将开启剑桥大学的新征程。他的故事印证——清晰的规划、多维的积累与松弛的心态,终将叩开梦想的大门。

她目标坚定

深入探索 实践育人

点燃教育之火

“我想点燃那把火”


于思洋,商务英语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申请时绩点4.0/5.0,雅思8.0。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获得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竞赛国赛二等奖、全国口译大赛省赛优秀奖等。2024年被宾夕法尼亚大学(2025QS排名第11位)国际教育发展专业录取。

2024年8月,于思洋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于思洋对教育学一直有着浓烈的兴趣。在珠海市教育局实习时,她切身体会到教育事业的伟大和任重道远;在中小型教育机构实习时,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学有所获,感觉自己的付出尤为值得。这些经历都让她更坚定地选择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下去。

大三暑假,于思洋前往伦敦大学学院修读教育社会学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平时作业,例如,教授教导同学们用学到的教育学理论来反思生活的经历等等,这给了于思洋更多观察世界及分析事物的新视角。在学习过程中,于思洋不由感慨:“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因为早有留学规划,她努力地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发力。她先后在《教育与人文研究进展》(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Education, 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教育评论》(The Educational Review)等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在申请时,于思洋认为对于专业的思考必须体现在申请文书上,让考核官可以看到申请者的真心和学习的热忱。如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已学习近一年,于思洋过得很充实。她在探索世界,也在探索自己。于思洋想对同学们说:“Your passion is your purpose!祝愿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他积极迎接挑战

直面压力与焦虑

终达向往的远方

以规划为舟,驶向诗和远方


杨开,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2021级本科生。申请时绩点4.03/5.0,雅思7.0,GRE325。曾在期刊《商业经济》合作发表论文,参与金种子校级重点课题,获得“挑战杯”校级铜奖等。现已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25QS排名第15位)金融专业录取。

考虑到海外院校课程侧重实操、契合金融就业需求,同时结合拓宽专业视野与发挥语言优势的考量,杨开在大二时就确定了到海外读研的想法。商科的申研重视实习经历,他就积极在专业互联网平台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最终,四段在证券机构和私募基金不同岗位的实习经历让他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金融和商业的认识,综合实力和个人竞争力也在无形中增强。

杨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备考雅思,先以积累词汇量为基础,再系统性地刷真题。在写作板块,他意识到自己对雅思的评分方式并不了解,于是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老师帮助自己批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口语部分则尽可能去刷题库,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答案,积累自己的语料库。


杨开备考雅思的笔记

“把时间全部投入到解决问题当中,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在申请的后期,杨开面临实习、GRE备考和申请方案修改的三重压力。对于如何平衡实习和备考,他一度陷入焦虑的循环里。但是焦虑对解决问题没有用,他用精确到小时的时间安排强迫自己去推进每一项任务,合理利用实习间隙和下班时间进行备考,当一件件待办事项完成时,就慢慢地逃离了焦虑的循环。

回顾自己的申研之路,杨开认为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申研是多线作战,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容易面临巨大的压力。他建议师弟师妹们,在申研前做好时间线的安排,精细到每个月,稳定前行的步伐,就能更好到达向往的远方。如今,他依旧保持着时间管理的习惯,逐步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让生活更有充实而有序。

他刻苦学习 严谨细心

用热爱激发潜力

脱颖而出 成为新星

热爱可抵万难


黄召昊,材料化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申请时绩点3.3/5.0,日语水平N1 155/180。曾在《有机化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曾参与省级大创项目。现已被东京大学(2025QS排名第32位)工学系化学生命专攻专业录取。

黄召昊去过日本旅游,但那时他尚未萌生留学的想法。回国后,黄召昊机缘巧合参加了一位东京大学工学系师兄的经验分享会。悄然地,留学日本的种子在他心里慢慢生根。“幸运往往青睐有明确规划的人。”在准备阶段,黄召昊重点突破语言关。大三时,黄召昊从零开始学习日语。他循序渐进学习,先看教科书和刷网课,再练真题,相继以高分通过日语N2、N1考试。同时,黄召昊重点提高英语听译能力,顺利通过托福考试。


黄召昊备战考试时写下的笔记

日本高校更看重面试成绩和专业课考核成绩。凭借出色的文书和推荐信,黄召昊获得东京大学的面试机会。他向多位东大老师投递介绍信,但都石沉大海,这一度让黄召昊感到沮丧。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得到了一位老师的回复,这让他重燃希望并着手写研究计划书。黄召昊认真研读了老师发表的所有论文,确定了有机结晶为研究方向。他也敏锐地察觉论文中存在一些格式问题,向老师指出疏漏之处,老师由衷赞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凭借充分的准备,他成功在一众面试者中脱颖而出。

留学的最后一关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关——专业课考试。尽管备考期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还是保持高强度的学习,“我在做热爱的事情,而热爱可抵万难。”最终,黄召昊如愿以偿,通过考核,入学东大。“曾经,我只是一名观光游客,而现在,我已是一名东大学子。”黄召昊寄语学弟学妹:“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她始终奋勇向前

历经无数日夜

书写赴梦精彩篇章

赴梦异域的蜕变绮章


龚雨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外合作办学)2021级本科生,申请时绩点3.5/5.0,托福104分,GRE成绩为321加3.5。现已被卡耐基梅隆大学(2025QS排名第58位)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录取 。

回顾留学准备历程,龚雨荷感慨颇深:“人生不应畏惧挑战,要在挑战中寻找突破自我的机会。”在大一时,龚雨荷就对海外深造心生向往。她清楚,要想在众多申请者中提高个人竞争力,必须主动出击,所以,她积极向学院老师了解升学的相关信息以及如何去准备标准化考试。

准备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她同时面临着兼顾本科学业的压力。经过长期的探寻,龚雨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效利用时间方法——在完成校内作业的间隙穿插进行托福习题的练习。除此之外,她还考虑到专业具有软件工程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编程马拉松、coding代码训练营等项目。


龚雨荷备考GRE时的笔记

本科期间,龚雨荷曾进行了两次实习,“我的首次实习是在嵌入式系统领域,面对完全陌生的物联网设备开发任务,我需要快速学习搭建知识框架”。实习期间她不仅交付了网络诊断套件等工具,更掌握了汇编语言与硬件交互的核心技能。转战SAP开发领域后,龚雨荷直面企业级软件的复杂性。“在ABAP语言环境中,我两周就完成适应期,这得益于首段实习培养的学习方法论。”实习经历对龚雨荷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增强了个人竞争力,而且让她对工程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技术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命题。

规划留学的道路并不是枯燥单一的,面对紧张的学业,龚雨荷也找到了自己的放松方式,“我会参加篮球社等兴趣类社团,这样在长时间的备考中也能放松自我”。她寄语给准备留学的学弟学妹:“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各方面准备齐全,就没有问题,一定可以的。”

他自律自强 目标笃定

寻得心中方向

便步履不停

从“学术多动症”到跨界成长


孙竟淇,心理学(师范)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申请时绩点3.82/5.0,雅思7.0。曾任校志愿服务队手语队副队长、班级学习委员,曾于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实习,现已被哥本哈根大学(2025年QS排名100位)信息技术与认知专业录取。

大三刚开始,孙竟淇便已为海外升学做准备,申请第一关便是语言考试。孙竟淇坦言自身的英语水平并不拔尖,因此他制定了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优先强化提分较快的阅读,同时通过各种英语片段“磨耳朵”、练习口语。备考期间,他几乎每晚都到图书馆刷题,最终在四个月的自主备考中取得雅思7.0的成绩。

本科期间,孙竟淇广泛学习多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丰富的经历不仅使他的简历更加“有料”,更让他在申请阶段展现出多维度的竞争力。老师们的支持也成为他的重要助力,孙竟淇特别提到,科任老师和辅导员在申请过程中都给予了无私帮助——从撰写推荐信到协助线上提交材料,每一份支持都让他倍感温暖。


“我自己好像有‘学术多动症’,对很多专业和研究方向都很感兴趣,比如哲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等......”孙竟淇笑着说道。他认为,选择读研专业时需综合考虑兴趣、发展规划以及已修课程与目标专业的匹配度。他建议尽早了解目标院校的课程学分要求,通过学校课程、线上学习平台或学分课程提升匹配度,增强竞争力。目前,他正辅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线上课程,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孙竟淇认为,信息搜集能力是留学准备的关键。理性筛选信息、综合评估,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更在于通过这一过程获得切实的能力提升与经验收获。”

她深耕留学领域

在择校与专业选择上

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科学指导为升学搭桥筑梁


一直以来,华师为学子们海外升学提供了专业且全面的支持。以国际商学院为例,该院采取“大方向引导+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模式,从大一起就定期举办申研规划讲座,同时积极搭建海外院校交流平台,举办留学展、组织学生访校面试等,以帮助学生获得录取机会。此外,还全程动态跟踪学生申请进度,提供面试辅导、应急方案等全流程支持。国际商学院申研指导老师罗柳静特别提醒,升学路径应灵活调整,拒绝“一条路走到黑”,同时做好保底方案,老师会全力协助学生探索补申、转专业或中外合作项目等备选路径。

对于择校与专业选择,罗柳静建议采取“冲稳保”分层策略。冲刺校如G5、港三新二,需学术与软背景兼具;稳妥校应匹配自身条件,如GPA 3.5+、雅思7.0;保底校则可选择录取门槛明确的院校,如澳洲“标化录取”学校。针对跨专业申请,学生需通过选修课、实习或科研补足背景短板,例如商科转CS需强化数学和编程经历。罗柳静强调,不同地区录取机制差异大。如英澳侧重标准化成绩,达标即录,学生应主要专注于提升GPA和语言成绩,而美英G5、港新则更看重文书、实习、科研竞赛等软实力进行择优录取,因此准备策略需有的放矢。


在申请材料准备上,罗柳静认为,若学生雅思已达6.5-7.0,可先自主撰写文书框架,再寻求专业润色,但简历(CV)比文书更重要,需真实突出核心经历,切忌造假。对于时间规划,英港院校多采用轮次制申请,混申学生需科学安排,避免因拖延错失机会。

关于是否借助留学机构,罗柳静持辩证态度。她认为,若学生英语较弱或希望专注提升竞争力,可委托机构处理申请事务,但务必选择正规机构,且学生自身仍需全程参与,不可当“甩手掌柜”,保留一定的把控度。而且,留学规划“宜早不宜迟”。学生应从大一起尽快明确目标,制定申研规划时间轴,对标院校要求,分阶段提升GPA、语言和软背景。同时,善用学校资源,如参加名校宣讲会、预约升学指导面谈,逐步攻克申请难题,方能稳扎稳打实现留学目标。

在获取知识的旅程上

他们踏浪逐风 无畏远航

愿每颗怀揣梦想的心

都能勇敢启程

拥抱属于自己的灿烂风景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采写丨叶天 夏雨菲 陈熙静 谭雅兰

宾子扬 顾芊芊 刘钰萍 翟悦晰

钟乐怡 唐宜美 钟烨 李昕琳

摄影丨叶天 曾卓楠 王昭颖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李昕琳 陈仪娜 张羿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